莎土比亚四大喜剧与四大悲剧

莎土比亚四大喜剧与四大悲剧

ID:15922919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6

上传者:U-4650
莎土比亚四大喜剧与四大悲剧_第1页
莎土比亚四大喜剧与四大悲剧_第2页
莎土比亚四大喜剧与四大悲剧_第3页
莎土比亚四大喜剧与四大悲剧_第4页
莎土比亚四大喜剧与四大悲剧_第5页
资源描述:

《莎土比亚四大喜剧与四大悲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莎土比亚四大喜剧与四大悲剧1:四大喜剧:包括《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主要描写的是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自由,与封建意识、封建顽固势力和各种自私欺骗行为所进行的斗争。《威尼斯商人》写青年商人安东尼奥为帮助朋友巴萨尼奥向名门闺秀鲍西娅求婚,向高利贷商人夏洛克借钱。因货船触礁无法如期还债。夏洛克嫉恨安东妮奥,坚持要按借约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鲍西娅化装成律师出庭辩护,粉碎了夏洛克企图以法律名义行凶报复的阴谋。《无事生非》写的是少年贵族克劳狄奥与总督之女希罗一见钟情,决定一周后举行婚礼,众人又极力撮合互相争强斗胜的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相爱。唐·约翰设下诡计,让克劳狄奥误以为希罗是个荡妇,在婚礼上当众辱骂她。希罗气急晕倒,克劳狄奥以为希罗已死,十分痛悔,到坟堂追悼。最终真相大白,两人重逢。《皆大欢喜》讲述被放逐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与受到长兄奥列佛虐待的奥兰多相爱。不久罗瑟琳受到叔父、篡位者弗莱德里克的放逐,女扮男装逃亡到亚登森林,与奥兰多不期而遇。以此为主线,穿插了奥兰多以德报怨,拯救了兄长,使其天良发现,并与西莉娅产生爱情。弗莱德里克受隐士点拨,翻然悔悟,归还权位等故事。最终共有四对恋人喜结良缘,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写孪生兄妹西巴斯辛和薇奥拉遇海难失散。薇奥拉爱上了公爵奥西诺,女扮男装给他当侍童。但公爵却爱着伯爵小姐奥丽维娅。可奥丽维娅反而爱上了代替公爵向自己求爱的薇奥拉。经过一番有趣的波折之后,薇奥拉与奥西诺,奥丽维娅与西巴斯辛双双结成良缘。鉴赏与评析四大喜剧代表了莎士比亚喜剧艺术的最高成就。其基本主题是歌颂爱情和友谊,如在《威尼斯商人》中,作者通过安东尼奥的形象,赞美了友谊和仁爱精神,又通过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的爱情故事,说明真正爱情的纯洁与朴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中那些追求爱情自由的年轻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作者无情地批判了封建门阀观念、家长专制批判了中世纪以来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并在对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赞美中,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 作者塑造了许多具有高尚情操的敢作敢为的青年男女形象,论身份,他们是贵族,然而他们的思想行为却体现了人文主义原则,具有新的时代精神。尤其是女主人公的形象。更为光彩照人。她们率真、热情、刚毅、机智。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勇敢地追求爱情。如罗瑟琳女扮男装,逃出宫廷,自己挑选爱人,并大胆地表白。薇奥拉更是积极、热情、坦率,并表现了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她们聪明果断、敢作敢为,如鲍西娅假扮律师,以惊人的才智战胜狡猾贪婪的夏洛克。这些女性形象是理想化了的资产阶级新女性,寄托了作者的最高理想。莎士比亚的喜剧是抒情性的浪漫喜剧。故事多发生在南欧,具有异国风光,异乡情调。作者善于利用误会和巧合,用面貌相似、乔装改扮或设圈套、开玩笑等手段,人为地制造一些离奇曲折、变幻莫测的戏剧情节和滑稽可笑、意趣磺生的场面。多线索平行交叉,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更使情节显得生动丰富、跌宕起伏,自然地激起欣赏者的情感波涛。总而言之,莎士比亚喜剧充满了明朗的色彩、乐观的基调,具有浓厚浪漫色彩。2: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年輕的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發現叔叔是毒斃生父國王的兇手,而皇后-自己的母親卻在父過世不到兩個月,便與國王的弟弟結婚,王子心中與大家一樣,充滿各種懷疑,而這位由叔叔登基的新國王,實在與父王有著天壤之別,不但在人品與性格上截然不同,還有著卑鄙下流的性情,於是大家開始懷疑國王是為了爭奪王位,而謀害了自己的親生哥哥。這個懷疑同樣出現在哈姆雷特心裡,直到有一天,父親的亡靈出現,才對哈姆雷特說明了一切,兇手原來真的就是新任國王。於是一個復仇計劃就要展開了。哈姆雷特一方面哀悼父親的死,一方面又為母親的婚姻感到羞恥,他在哀悼與羞恥的心情下,使他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哈姆雷特一步一步走上復仇之路,不惜裝瘋賣傻﹑拋棄愛情,最後甚至犧牲性命。莎士比亞給了哈姆雷特一個悲劇結局,也使他成為古今文學﹑戲劇中永遠的悲劇人物。哈姆雷特是莎翁筆下四大悲劇中的一齣講述天倫相殘的故事,也是目前至今僅次於羅密毆及茱麗葉下的名著。奧瑟羅生性直爽﹑品格高尚的奧瑟羅將軍,與威尼斯小姐苔絲夢娜結婚後,卻因為大膽、狡詐、全無道德觀的軍官埃古,對奧瑟羅的煽動教唆,而使原本幸福的婚姻,蒙上了嫉妒的陰影,奧瑟羅的猜忌使婚姻走上了毀滅之途,更甚而殺死了無辜的妻子,留下了令人悲憤的結局。;奧瑟羅是莎士比亞在1604年所寫的四大悲劇之一,莎士比亞在<<奧瑟羅>>中創造出奧瑟羅與埃古全然不同的兩種人物典型,全劇並圍繞在「家庭」﹑「嫉妒」兩大主題中發展,也許莎翁早就洞悉,嫉妒便是人心最大的弱點吧!奧賽羅是莎士比亞描寫人性「忌妒」可怕的一個戲碼,常常被引述來說明人性的弱點。李爾王 不列顛的國王李爾已經八十多歲了,每天仍為國事操勞,身體也因此衰弱了下來,老國王想在過世之前將國事交給孩子去治理,他決定將三個女兒叫來,從她們嘴裡聽出誰最愛他,然後再依她們愛他的程度,分配國土的大小,故事就在國王與女兒間的對話中拉開了序幕,虛偽諂媚的大女兒與二女兒,以花言巧語訴說著對父親的愛,老國王信以為真,衝動之餘,各分給兩個女兒三分之一的國土,然後他轉向問他最寵愛的小女兒,小女兒十分厭惡姐姐的阿諛奉承,於是她向老國王說:「我照著作女兒的本份愛著您,我對您的愛不多也不少。」國王一氣之下,竟將原本留給她的土地收回來,平分給兩個姐姐。年老昏庸的國王李爾,將餘生寄託在兩位虛情假意的女兒身上,卻將真心孝順的小女兒趕離身邊,原本打算就此頤養天年,萬沒想到悲慘的命運即將來臨。<<李爾王>>是莎士比亞的悲劇之一,這部作品中將人性的孝道,以及兒女的貪婪完全表現,是一部充滿諷刺的悲劇經典。李爾王的故事告訴我們,子女要對父母盡孝,而為人父母者,則要明辯是非,不可太過固執。馬克白(麥克白斯)蘇格蘭軍中的兩名大將馬克白與班戈,剛剛打完一場激烈的勝仗,正在歸國的途中,遇上了三個女巫,女巫們預馬克白將會成為未來的國王,而班戈雖然做不成國王,但他的子子孫孫都會成為蘇格蘭國王。這個預言在馬克白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燃起了爭奪王位的慾望。當他回到家中,把女巫的預言一一告訴他那野心勃勃的妻子之後,夫婦兩人就聯手展開謀殺國王的行動。馬克白並不因登上王位而滿足,他為了不讓班戈的子孫繼承王位,不顧朋友間的道義,再度展開謀殺班戈父子的計謀,他一方面進行著暴力與血腥的爭奪,一方面卻又受到良心的譴責,使他不時地產生幻覺而終致瘋狂,馬克白一心想改變命運的安排,最後卻不得不臣服在命運的腳下。t;馬克白是莎士比亞在憂鬱時期所寫下的四大悲劇之一,莎士比亞筆下的馬克白是一個不知滿足的人,由於他的野心而導致悲劇的發生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思想人的问题――本体的问题,是哲学乃至整个人文科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许多人文科学的研究正是以本体的问题为基础而逐步展开的,作为文学研究一个分支的莎士比亚研究也不例外。威廉· 莎士比亚以其人本主义思想而著称,他的哲学思想在其著作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深深地启迪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因此,要想深刻地理解莎氏作品中表现的哲学思想,就必须全面理解莎氏的人学思想。悲剧是人类掌握的最美妙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艺术的结晶。研究莎氏悲剧中的人学思想,无论在哲学方面,还是在文学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将研究莎氏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思想。就人学研究人学,容易犯以偏盖全的错误,要研究莎士比亚人学,应首先找准一个正确可行的方向,因此本文从研究莎士比亚哲学的精神入手,确立莎士比亚人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任何哲学研究都是从探讨世界与人的本源开始的,莎士比亚人学研究也不例外,本文将以莎士比亚宇宙观为基础,进而演绎出莎氏在人性论、灵与肉以及人生终极目标等方面的观点,从而将莎氏的人学思想框架展现在读者面前。一、莎士比亚哲学的精神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人学是对哲学本体的研究,是哲学的核心。哲学的功用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修养,因此,在哲学中超道德价值要高于道德价值。然而,西方一向有重视超道德价值而又不忽略道德价值的哲学传统。莎氏正是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和蒙田那里继承了这一传统,强调超道德价值的同时,又不忽略道德价值,这正是莎氏哲学的一大特色。在他的悲剧中,莎氏对世界上的许多事物抱着怀疑的态度。这种怀疑态度是怀疑主义与教条主义的区别。怀疑主义“并不否认人类认识真理的能力”,它指引人们“应坚持对每一个由经验得来的命题报怀疑态度并进行考证”。受赛克斯特斯·安培雷克思和蒙田的影响,莎氏在他的悲剧中流露出明显的怀疑主义倾向。四大悲剧中的哲学,是怀疑主义的哲学,是重视超道德价值而不忽略道德价值的二元哲学,这就是莎士比亚哲学的精神。莎氏在悲剧中表现出明显的超道德倾向,本文将侧重研究他的超道德怀疑主义人学。二、人与宇宙莎士比亚人学是从他的宇宙观演绎而来的。在宇宙观方面,莎氏借鉴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基督教宗教哲学家的观点。莎氏对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进行了细微的修改,他认为世界是有神依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得井然有序的,神创造了理性并将它置入灵魂,然后将灵魂置入肉体。莎氏关于世界起源的假说与基督教信仰非常相似,这也许是莎氏受到了伊丽莎白时期基督教影响的缘故。对于人类在宇宙的地位,莎氏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一方面,他继承了奥尔菲斯主义关于命运女神之轮的信念,认为命运之轮的转动决定人们的命运。另一方面,也强调,人类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莎士比亚的人类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在悲剧中,莎氏隐约地暗示,人类能够影响自己的命运,天理有时是与人们的行为一致的。同时,莎氏也指出天理的局限性。至于谁最终决定人的命运——神还是人类自己的行为,莎氏并未在他的悲剧中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能够从中看到莎氏对于传统天理报应观念的疑惑,这也是他对历史发展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认知能力,莎氏表示怀疑,虽然他未指出人类能否认识绝对真理,但倡议人们对事实要抱着疑问去验证。三、人性论通过对中世纪命运之轮理论和柏拉图宇宙生成论的修改,莎氏将更多的自由意识引入到人学之中。他认为,由于命运女神之轮永不停息的旋转,人们在宇宙中的地位并非固定,人无“先天人性”,即便世上存在人性,它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莎氏相信,人性中的多数因素是善的。他将恶归结于人们自我意识的滥用。在恶的问题上,莎氏的观点有些矛盾:他相信神造世界,又认为恶是一种存在,并将恶归结于自由意识的滥用和自我约束的困乏,这显然与神的神圣性相抵触。 四、灵与肉在灵与肉方面,莎氏主要受到柏拉图和圣奥古斯丁的影响。莎氏认为,人的灵魂由各施其能的三个次灵魂组成。最低级的植物性次灵魂与动植物的灵魂类似,负责营养、生长、繁衍、死亡等本能性生理过程。二级次灵魂——敏感次灵魂有认知、理解、负责肉体和精神活动的功能。认知活动包括五种感官和一些常识性行为,即想象、幻想及记忆。这种活动包括肢体上的位移,也包括情感方面的因素。最高级的次灵魂有理性和意志功能,这是人类所特有的。以上三种次灵魂协同工作,指挥肉体的行为。灵魂的功能错乱会导致人们自由意识的滥用,产生恶行。莎氏认为,肉体是灵魂的附属体,服从灵魂指挥,没有灵魂的肉体是兽性的。五、人的终极目标莎氏认为,做人是最重要的事情,人的终极目标就是成为有知识、有道德、积极向上、贡献社会的人。莎氏强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个人应该正确地认识自我,养成优良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品行,不过度追求名利,学会忍耐等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系统化的怀疑主义哲学。莎氏人学中涉及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人与宇宙、人性、灵与肉、人生终极目标等根本性的问题,属于超道德的范畴,可见,莎氏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超道德为主的人学。尽管有其矛盾之处,但是,由于莎士比亚人学对中世纪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同时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超道德的崇高精神追求方面,因此它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