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917556
大小:3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6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时跟踪检测(十八) 酝酿中的变革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时跟踪检测(十七)酝酿中的变革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在(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解析:选B 本题实质上考查戊戌变法的时间。公车上书使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此后发展、高涨,到戊戌变法。2.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解析
2、:选C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孔子换上西装说明把儒家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相结合。3.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见,梁启超认为救亡图存的根本在于( )A.培养维新人士B.举办新式学校C.改革科举制度D.变革政治制度解析:选D 由“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根本在于变革政治制度。4.在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严复译著《天演论》的积极意义在于( )A.敲响民族危亡警钟,号召救亡图存B.用科学理论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C.用生物
3、进化规律来解释社会发展D.宣传“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理论解析:选A B、C、D三项是《天演论》的内容,A项才是其意义。在民族危亡的形势下,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理论,号召救亡图存的作用很突出。5.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所起的作用包括( )①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 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③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④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3选A 维新派的主体是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并不广泛。6.19世纪
4、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争取得到光绪帝的支持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解析:选D 19世纪末,中国社会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派将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相结合,体现着历史的发展方向。解题关键是审清限制词“关键”,故答案为D项。二、非选择题(第7题14分,第8题12分,共26分)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二 二千年来君臣一
5、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谭嗣同《仁学》材料三 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吴汝纶《天演论·序》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有何特点?(4分)(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5分)(3)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等人的活动对维新变法运动有何作用?(5分)解析:注意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康有
6、为、谭嗣同、严复在维新思想宣传中,都反对封建制度,主张维新变法,但在政治主张上各有侧重,宣传方式有所不同。答案:(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2)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不同点: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3)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3梁启超等联合举人
7、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全集》材料二 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考证当时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
8、,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摘编自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2)归纳材料二“上书”(上奏)的特点。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6分)解析:第(1)问,根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