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915306
大小:796.09 KB
页数:275页
时间:2018-08-06
《【精品】作物栽培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0100102401001025《作物栽培学Ⅰ、Ⅱ》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01001024作物栽培学Ⅰ、01001025作物栽培学Ⅱ(ThecultivationofcropsⅠ、Ⅱ)二、开课对象农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性质必修、专业核心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学习和研究作物栽培学的目的,在于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并针对具体的环境条件,探索作物丰产优质的客观规律,寻求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改善和创造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通过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实验、实习技能的培养,使学
2、生掌握较全面的作物栽培理论,较熟练的农业生产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五、基本要求1、了解农业生产现状、发展方向,作物的起源、分类、分布,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作物的产量和生产潜力;2、掌握作物温光反应及在生产上的应用,作物栽培的主要环节;3、了解西藏青稞的生产、分类和品种,青稞生长发育过程,生长发育与土、肥水及栽培技术;4、了解小麦的生产、分类和品种,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高产、稳产小麦栽培基本条件;5、掌握油菜类型、生长发育规律,西藏春油菜栽培技术;6、掌握玉米
3、的生物学特性、地膜玉米和专用玉米种植技术;7、掌握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马铃薯退化及防治措施、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8、掌握豌豆的栽培技术。六、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专业基础课、植物学、植物生理学、作物遗传学、土壤肥料学、气象学、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等。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7学时:32;96,其中理论学时32;70,实验学时20。农业生产调查分析6。(一)总论(理论学时32)1、农业生产和作物栽培(理论学时6)2、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理论学时8)3、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理论学时1
4、0)4、作物的产量与作物的生产潜力(理论学时8)(二)青稞(大麦)栽培(理论学时14、实验学时4)1、大麦的生产与分布;2、大麦的分类与品种;3、大麦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4、大麦生产与土肥水的关系;5、大麦的栽培技术;6、实验内容:不同麦类作物主要形态特征识别;大麦亚种的识别;大小麦幼穗分化过程观察。(三)小麦栽培(理论学时12、实验学时4)2751、小麦生产与分布;2、小麦分类和品种;3、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4、小麦生产与土肥水条件;5、小麦栽培技术;6、实验内容:麦类作物生长发育特性及
5、分蘖特性观察;麦类成熟度的鉴定、麦类作物田间测产技术及经济性状的考察(四)油菜栽培(理论学时14、实验学时4)1、油菜生产概述;2、西藏油菜类型和品种;3、油菜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4、油菜的栽培技术;5、实验内容:不同类型油菜的形态识别及产量构成因素观察;油菜的花芽分化观察。(五)玉米栽培(理论学时12、实验学时4)1、玉米概述;2、玉米分类;3、玉米的生物学基础;4、玉米生长发育与土肥水条件;5、玉米栽培技术与专用玉米种植;6、实验内容:玉米的雌雄穗幼穗分化观察及各类型识别;地膜玉米种植技术操作
6、。(六)马铃薯栽培(理论学时12、实验学时2)1、马铃薯概述;2、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马铃薯病毒性退化与防治;4、马铃薯栽培技术;5、实验内容:马铃薯植株形态特征及块茎内部构造观察。(七)豌豆栽培(理论学时6、实验学时2)1、豌豆概述;2、豌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豌豆栽培技术。4、实验内容:食用豆类作物植株形态特征观察。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教材:栾运芳、王建林主编,《西藏作物栽培学》,中国科技出版社,2001。参考书目:1、杨守仁、郑丕尧主编,《作物栽培学概论》,农业出版社,1989。2、徐
7、廷文、孙东发编著,《大麦栽培》,四川科技出版社,1988。3、卢良恕主编,《中国大麦学》,农业出版社,1996。4、金善宝主编,《中国小麦学》,农业出版社,1990。5、王树安主编,《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农业出版社,1994。6、胡颂杰主编,《西藏农业概论》,四川科技出版社,1995。7、周正大、周春来编著,《西藏青稞》,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27501001019《作物育种学Ⅰ》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01001019作物育种学Ⅰ(ThebreedingofcropsⅠ)二、开课对象农学专业四年制
8、本科。三、课程的性质必修、专业核心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总论介绍作物育种基本的、一般的、共同的理论和方法。其基本任务是在研究和掌握作物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发掘、研究和利用各有关作物种植资源;并根据各该地区的育种目标和原有品种基础,采用适当的育种途径和方法,选育适于该地区生产发展需要的高产、稳产、优质、抗(耐)病虫害及环境胁迫、生育期适当、适应性较广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