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880465
大小:4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6
《走进沙家浜 感受鱼水情心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走进沙家浜感受鱼水情 ——心得体会省直机关工委党校第四十四期学习班12月10日,省直机关工委党校第四十四期学习班的全体学员来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沙家浜实地参观学习。如今的沙家浜,已变成了旅游胜地,但是我们仍能感觉到在那战火纷飞年代的军民鱼水深情,联合抗击日寇的精神,这就是“沙家浜精神”!我们此行要用自己的眼睛去体会历史,用心灵去品味历史。沙家浜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南约12公里处,地处阳澄湖畔,是一个约2万人口的小镇。上世纪三十年代,新四军曾在该地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有力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者。1958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根据真实事迹创作了《芦荡火种》,讲述了那段人民抗争的战斗史:“3二十世纪二
2、十年代,中国共产党的火种播撒在这块被芦苇环抱,水网交织的穷乡僻壤,点燃了人民反抗压迫和剥削的怒火。求解放、争自由的斗争从此绵延不绝。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9年,以叶飞率领的新四军第六军团为主的抗日义勇军东进抗日,来到阳澄湖畔,斗日伪,歼顽敌,开辟敌后抗日游击区,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大部队西进后,在横泾一代留下了数十名伤病员。面对日伪顽匪相互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为了保护抗日火种,创建抗日根据地,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横泾人民不畏艰险、节衣缩食、精心呵护、重建武装,与日伪顽匪斗智斗勇,坚持抗日的斗争事迹。新四军与横泾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留下了永载史册的不朽诗篇。1
3、963年,北京京剧团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为京剧《沙家浜》,并作为革命样板戏在全国公映,小镇一夜间闻名遐迩 走进沙家浜景区,首先首先看到的是曾任新四军第六团团长叶飞关于“沙家浜意义”的题词的照壁: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以东直到上海地区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力量……这段话深深阐述了沙家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作用。在庄严肃穆的瞻仰广场,以“郭建光”、“阿庆嫂”的形象创作的巨型主雕屹立在广场中央;广场两侧象征新四军18个伤病员的18根柱雕,以形态各异的块面造型和强烈的肌理效果对比,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新四军伤病员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革命精神;还有两组锻铜浮雕以细腻、生动的
4、构图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演绎深化了军民鱼水深情的主题。作为革命教育基地,随处可见的党旗、国旗迎风招展,激起了参观者的爱党、爱国之情,大家自觉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这片革命先烈曾经洒下热血的“红土地”。在这块“红土地”上,大家边走边认真聆听了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历史发展过程,细细体味着战争年代革命先烈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活和血浓于水的军民之情。随后,我们参观了春来茶馆遗址。现在的春来茶馆虽然是根据历史后来修复的,但仍然能找到当年的痕迹。剧中人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胡司令、刁德一等舞台形象似乎又在春来茶馆活现起来……向东走,就可以看见一片汪洋的芦苇荡。“翠眸碧水折柳曲,月汀芦荡梦翩翩”这是对沙家
5、浜如画般风景的最好诠释。一川芦苇,满浦飞絮,一人多高的芦苇一片连一片,如同一道天然屏障。我们泛舟其中,穿梭于交织纵横的芦苇荡里,临清风、拂细雨,3听船夫讲沙家浜的故事,任思绪飞扬,恍惚间便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体验与敌寇斗智斗勇,回味那燎原的芦荡火种。想当年就是这样迷人的芦苇荡却曾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战士打击日伪军和养伤的天然屏障;就是在这河流沟壑纵横的芦苇荡、芦苇丛生的青青世界里,留下了新四军和革命群众为广大人民争取自由和解放作斗争的足迹。“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喜欢京剧的人们一下子就会想起这是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一段唱词。这也正是现在沙家浜给我们感受很深的一个方面,我们深深地懂
6、得:现在的这份和平、宁静、安详和幸福,得来不易,我们都要倍加珍惜!烽火连天的战场如今已是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清澈见底的湖水、挺拔飘逸的芦苇、自由嬉戏的水鸟、水天一色的宁静使大家深刻感受到先辈创业的艰辛,感受到军民鱼水之情的美好,给我们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今非昔比,感慨系之,铭记昨天,是为了明天,铭记战争,是为了不再有战争。现在当年血雨腥风的战场变成了今日红色经典旅游景点,应该让我们懂得珍惜。沙家浜之行,真正让我们感受到富强祖国是我们永远的任务……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