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877898
大小:410.4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6
《盐溶液的酸碱性 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重庆师范大学《盐溶液的酸碱性》课程教案适用学科:高中化学编 写 人:陈大廷编 写 时 间:2013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的第一课时《盐溶液的酸碱性》教学案例主讲人:陈大廷一、背景(设计说明):1、教材和学情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是前面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这个时期的学生逻辑思维已经形成,但不成熟,对盐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比较抽象。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推导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的关系。对于盐溶液酸碱性判断规律的教学,
2、把规律总结为易于记忆的口诀,在提高学生学习爱好的同时使学生较快地把握所学的知识。2、教学设计:按照“设问激疑----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回顾小结”的教学流程,教学时要思路清楚、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感知,结合PPT教学,加深了学生对于盐溶液的酸碱性理解,难点得到很好的突破。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一般规律来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牢记本课时的落脚点“谁强显谁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盐溶液的定义,掌握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的酸碱性判断。2、过程与方法:
3、通过对盐溶液酸碱性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学习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盐溶液呈酸碱性的规律。难点:盐溶液酸碱性的判断。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PPT教学。五、教学用具: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六、教学情境1、提出问题师:说到盐溶液,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叫做盐?(学生倾听,进入情境。)师:我们都知道生活中有一种调味剂
4、食盐,那么我们这里所说盐是食盐吗?(学生思考,猜想。)生:不是。师:对,此盐非彼盐。生活中的盐特指食盐这一种,咱们这里所说盐它包括像我们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CH3COONa,NH4Cl,Na2CO3,CuSO4,KNO3等这类化合物。此类化合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由金属阳离子(或NH4铵根)和酸根离子所形成的化合物。那么像这样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盐。师:现在大家知道什么是盐了吧?生:知道了。师:我们知道食盐是从海水当中获得的,那CH3COONa,NH4Cl,Na2CO3,CuSO4,KNO3这类盐又是
5、怎么形成的呢?(观看PPT介绍部分盐可以有酸碱反应生成,同时引入盐的类型)师:刚刚老师说碳酸钠食盐,有同学可能会问,Na2CO3俗称纯碱、面碱、洗涤碱、口碱等,明明是盐,为什么叫碱呢?那盐溶液到底呈什么性呢?2、解决问题师: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实验探究,看看盐溶液到底显什么性?(口述实验,学生听讲,给出实验结果和记录)师:从实验记录来看,请大家思考,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引导学生思考,找出规律,请同学回答)师: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他的答案,谁能来分享一下结果呢?生
6、:强酸和强碱生成的盐,水溶液呈中性;强碱和弱酸生成的盐,水溶液呈碱性;强酸和弱碱生成的盐,水溶液呈酸性师:好的,非常好,咱们一起来看一下,不管是强酸弱碱盐还是强碱弱酸盐,它的酸碱性是不是都是由强的那个来确定的呀?所以我们就得出了结论:谁强显谁性。师:现在大家会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了吗?生:会了。(有同学疑惑:那弱酸弱碱盐中没有强酸强碱又怎么判断呢?作简单介绍,指出由两者之间的相对强弱判断,同样由强的那个来确定,并说明下节课重点讲解如何判断其相对强弱。)师:那接下来老师就来考验一下同学们是否会判断了,判定下列盐
7、溶液的酸碱性:(1)NH4NO3(2)K2SO4(3)CH3COOK(学生做答)3、回顾小结。依照板书,思路清楚、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结束课堂。4、板书设计一、盐的定义:由金属阳离子(或NH4铵根)和酸根离子所形成的化合物。二、盐溶液的酸碱性探究:(1)、(2)三、盐溶液的酸碱性判断结论:谁强显谁性5、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盐溶液酸碱性的规律以及盐溶液酸碱性的判断。对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1)、疑问和设问的方式引入新课,结合生活中食盐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2)、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本课时内容。(
8、3)、组织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对盐的组成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熟悉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内在联系。(4)、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谁强显谁性。(5)、以练习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以达到师生双向活动,起到共鸣作用,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