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871454
大小:7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6
《献血知识及注意事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献血前后应注意什么 一、献血前 1.献血前最好带上身份证、户口本、军人证等身份证明。 2.献血前两餐不吃高脂或高蛋白食物,如肥肉、鱼、油条等。 3.当日晨,应吃些清淡饮食,如稀饭、馒头、面包、鸡蛋等。 4.适当补充水分,保证血液不太粘稠。 5.献血前心情不要紧张,保持轻松愉快。要知道健康人按规定适量献血,对身体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千万不要有思想顾虑。 6.献血前一天晚上要早点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7.献血前最好洗洗澡,换上干净内衣,特别是两个肘弯部要洗干净。 8.献血前一天和当天要禁酒
2、 9.在献血现场要听从医务人员的指导,保证整个采血过程井然有序。 二、献血后 1.对采血针眼处三指按压10~15分钟,以免出血。 2.要保护好静脉穿刺部位,至少在4小时后去掉创可贴。 3.献血后当天请不要从事高空作业、高温作业、驾驶车辆、剧烈运动、通宵娱乐等活动。 4.保持正常饮食,请不要进食过量。 5.献血后适当补充水份。 6.献血手臂在当天不要用力过度,以免出现淤痕。7.请妥善保管献血证。献血无损健康 无偿献血海报 从血液生理学角度看:献血200毫升是个什么概念?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约占
3、体重的8%,一般成人的血液总量为4000-5000毫升,而一次献血200毫升仅占总血量的1/20-1/25;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一般对失血量在600毫升以下的都不主张输血,可见献血200毫升决不会影响健康。 人体内的血液并不都参与血液循环,有20-25%的血液贮存在脾、肝、肺、皮肤等“贮血库”内,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贮血库”,可以贮存人体总血量20%的血液。当人体血循环需要血液时,脾脏等会连续不断地释放血液进入血管,参与血循环。献血200毫升不影响血液循环,怎么会影响健康呢?人体血液成份的吐故纳新活动十分
4、活跃,人体内每天约有1/120的红细胞(即20亿个红细胞)衰老、死亡,白细胞的平均寿命约7-14天,血小板的寿命就更短,约7-9天。再说,人体骨髓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在一定的条件激发下,骨髓造血功能可增加到正常的6-8倍,一个健康人每天生成红细胞约2000亿个,血小板1200亿个,即每个健康成人每年新生的血细胞相当于人体血细胞的总量。献血200毫升后人体很快就会得到补充,决不会影响健康。无偿献血与健康1.血量:正常人的血液质量占体重的8%左右,一个正常成年人(50-60公斤),全身总血量相当于体重的8%左右
5、,约有4000-4800毫升(ml)的血液。人体失血0.5升(L)会引起轻微的头晕;失血1升会引起心率加快和呼吸急促;失血1.5升会失去平衡,站立不稳;失血超过2.24升时有生命危险[来源请求]。世界各国所规定的一次献血量各有差异,但均不超过500毫升,极少引起不良反应。2.血液循环:人体全部血液中约有80%的血液参与血液循环过程,剩余20%的血液存储在肝脏、脾脏等器官内。当人体血液流失时,这些器官内的血液会进入血管,使血液循环中的血容量快速恢复正常,保持血压不变。所以,献血不会影响血液循环和血压。3.新
6、陈代谢:人体血液的红细胞的寿命大约为110~120天,平均每4个月要更新一次。献血能够刺激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活动,促进新陈代谢,增加新生血红细胞的含量,有益于身体健康。对献血者的要求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献血。一般而言,未成年人、体质虚弱者和患有特定疾病的人不适宜献血。因此把血液存入血库之前的检查极其重要。这是为了保护供血者的健康与受血者的安全。中国大陆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2号令《血站管理办法(暂行)》中,对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规定如下:(此《办法》已废止,2011年目前的检查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
7、GB18467-2010规定(截止至2011-12-29,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网站的资料显示,2010版未有正式采用,现仍为2001版.),参见GB18467-200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年龄:18-55周岁§体重:男≥50千克,女≥45千克。§血压:12-20/8-12kPa,脉压差:≥4kPa或90mmHg-140mmHg/60mmHg-90mmHg,脉压差:≥30mmHg.§脉搏:60-100次/分,高度耐力的运动员≥50次/分。§体温正常。§皮肤无黄染,无创面感染,无大面积皮肤病,浅表淋巴结
8、无明显肿大。§五官无严重疾病,巩膜无黄染,甲状腺不肿大。§四肢无严重残疾,无严重功能性障碍及关节无红肿。§胸部:心肺正常(心脏生理性杂音可视为正常)。§腹部:腹平软、无肿块、无压痛、肝脾不肿大。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献血§性病、麻疯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肝炎病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丙型肝炎抗体阳性者。§过敏性疾病及反复发作过敏患者,如经常性寻麻疹、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各种结核病患者,如肺结核、肾结核、淋巴结核及骨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