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 导论

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 导论

ID:15864136

大小:80.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8-06

上传者:U-3744
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 导论_第1页
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 导论_第2页
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 导论_第3页
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 导论_第4页
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 导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 导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第一章导论(包括教材第1章和第1章附录)本章重点:一、经济及经济学的定义二、经济学的双重主题:稀缺性和效率三、经济社会的三个基本问题四、经济制度五、生产可能性边界六、经济学的分类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八、进行经济思考时经常出现的一些错误一、经济及经济学的定义经济(economy)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economy)一词,是由希腊文0’ikos(家产)和n’emein(管理)合成的oikonomia演变来的。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我国古代,“经济”一词是指“经国济民”。现代社会“经济”一词主要有以下四种含义:①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②③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④③节约④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各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等)。经济学economics最近几十年来,经济学覆盖了各种各样的论题。如何定义这一成长中的学科?重要的定义包括,经济学是:●研究在经济活动中如何确定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价格,以及如何运用这些价格配置资源; ●考察金融市场行为,分析金融市场如何将资本配置到其他经济部门;●考察收入分配及如何在不损害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对穷人给予帮助;●考察政府支出、税收、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有何影响;●考察经济周期中失业与生产的波动,并提出改善经济增长的政策;●考察各国贸易模式并分析贸易壁垒有何影响;●观察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对鼓励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提出建议。如果我们将所有这些定义加以提炼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共同主题: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二、经济学的双重主题:稀缺与效率(一)稀缺1、稀缺scarcity稀缺即有限,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在经济学中,这种资源或物品的相对有限性被称为稀缺性。教师设问:为什么存在稀缺性呢?v一定时期内,物品本身是有限的v一定时期内,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v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理解稀缺性呢?v稀缺性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v绝对:在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资源都是稀缺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v相对: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的稀缺性,即从相对的意义上来谈论资源的多寡,它产生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矛盾。这也就是说,稀缺性强调的不是资源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欲望无限性的有限性。 俗话说:“欲壑难填”,即说物品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是稀缺的,可见人的欲望是无限多的,生活中人们总会认为欲望是个贬义词,但在经济学中,欲望是一个中性词,什么叫欲望呢?2、欲望wants人们为了满足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愿望,它是多种多样的,又是无穷无尽的。特点:①欲望是分层次的;美国人马斯洛在1943年将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层次;②欲望是一个不断满足又不断产生的过程。人的欲望如何满足呢?通过消费物品来满足,人们为了满足自已的欲望只能通过种种活动来获取物品,因此,人的欲望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动力。经济学把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分为“自由品”(freegoods)、“经济品”(economicgoods)和有害品(harmfulgoods)。3、自由品、经济品和有害品自由品:FreeGoods经济学中把那些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叫自由品,如阳光、空气、沙漠中的沙子、海水等。经济品:EconomicGoods也叫稀缺品(scarcegoods),是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如房子、汽车,粮食等。其实,过去认为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阳光、空气和水等等,也是有限的,滥用的结果也必然带来明亮阳光的减少、空气的污染和可用水资源的缺乏。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大多数是经济品。有害品:harmfulgoods是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消除的物品,它来源于人们的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或是大自然的力量留下来的灾害。如垃圾,尘垢和汽车尾气等。 需要指出,自由品、经济品和有物品在经济学中是相对的,即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三者可以互相转化。经济品如何产生?由人类生产或创造出来的。生产经济品首先需要投入inputs: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物品和劳务。一个经济体系使用其现有的技术将投入转化为产出。产出outputs: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品和劳务。投入的另一个名称是生产要素。4、生产要素factorsofproduction用来生产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品的要素,称为生产要素又称生产资源或经济资源,一般分为四类。v生产四要素:物力---土地N(自然资源)人力---劳动L财力---资本K(资本品、资本货物)智力---企业家才能E(企业家、管理才能)鉴于欲望的无限性,就一项经济活动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最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因而我们不得不面临效率这一关键概念。(二)效率efficiency效率一词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Pareto)于1897年首先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帕累托效率或称为帕累托最优。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简言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为了使相对稀缺的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经济学提出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这个概念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后面我们还要详细讲到这个问题。更准确地说,在不会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条件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该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率的。从没有效率到有效率的演进被称作为帕累托改进。 如果帕累托改进不存在,便实现了效率,即实现了帕累托最优。例子:一只小船只能载20人(不准超载)。假如已有20人上船,此时就实现了帕累托最优。如果船上只有19人,就没有效率,还可以进行帕累托改进。三、经济社会的三个基本问题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不可能用减少人们的欲望,或者象宗教那样规定禁欲教条来解决,而只能在各种相对稀缺的资源的各种可能的用途中进行最优选择,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欲望。选择(choice):把稀缺的经济资源从多种用途中挑选一种或几种加以利用的过程。人类社会总是通过选择的方法来处理自身面临的经济问题。从本质上来看,人类对经济资源的选择内容构成了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经济问题,这就是:在经济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们必须做出这样三个最基本的选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what?)如何生产?(How?)为谁生产(Forwhom?)大家可能已经意识到,上述三个基本问题的有效解决依赖于人类社会对稀缺经济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下面分析资源配置问题。四、资源配置资源配置(allocationofresources)是指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一个社会如何把经济资源分配到不同部门、分配到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以及分配到社会各成员中,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资源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的经济效率。资源配置优劣的衡量标准是把有限的经济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方面去,同时,既要考虑近期利益,又要有效协调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的关系。一个社会存在失业,说明劳动力和人力资源配置不当;一个社会投资不足,经济萧条,说明资本资源配置不当。这些都严重影响经济效率,因为资源配置存在浪费现象。资源配置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取得经济效益。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建立一套资源配置制度以便力求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畅其流”。人尽其才说的是人力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状态;物尽其用说的是物资资源(资本等)达到最优配置状态;地尽其利说的是土地等自然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状态;货畅其流说的是市场的交易成本降到最低,市场的效率得到最佳发挥。资源配置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理想的资源配置效果是:在市场机制或其他手段的作用下,社会经济资源能够自发流动到应该快速发展的部门去,自发流动到应该快速发展的行业和企业去,自发流动到对社会贡献大的个人和家庭去。资源配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高层次的资源配置和低层次的资源配置。前者说明经济资源如何被有效配置到社会各部门去;后者说明经济资源在企业和家庭内部如何被有效进行分配。通常,前者决定一个社会运行的宏观效率,后者决定一个企业和家庭的微观效率,前者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加以解决,后者主要依靠计划和习惯进行调节。五、经济制度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的经济制度基本有两种。市场经济: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价格、市场、盈亏、刺激与奖励的一整套系统解决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市场经济的极端情况被称为自由放任经济,即政府不对经济决策施加任何影响。市场经济制度通常通过自下而上的方法调节资源配置。指令经济又称计划经济:是由政府作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在指令性经济中,政府不仅拥有大部分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而且拥有并指导大多数行业中的企业经营,并成为大多数工人的雇主,指挥他们如何工作。政府还决定社会产出在不同的物品与劳务之间如何分布。简言之,政府通过它的资源所有权和实施经济政策的权力解答基本的经济问题。计划经济制度通常通过自上而下的方法调节资源配置。当代社会中,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完全属于上述两种极端中的一个。相反,所有的社会都既带有市场成分也带有指令成分,是一种混合经济mixedeconomy: 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来进行资源配置,即由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当然,这种结合并不是一半对一半,总是以一种经济制度为主,以另一种为辅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市场经济从总体上看比计划经济效率高,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此外,社会风俗习惯也对资源配置生产重要影响。在摩尔根描述的原始社会中,既不存在市场,也不存在计划,而是依靠风俗习惯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产品被平均分配,以防有人饿死;部落之间常常互相妥协以便各自占有自己领域内的经济资源。这样的风俗习惯一直维持着原始社会的运行,直到其解体。在现代社会中风俗习惯也对资源配置产生重要的影响。大规模战争爆发后,计划和市场均被破坏,但人们依然遵守着传统的习惯,彼此尊重对方的财产权利,甚至互相救济,共度难关,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先来后到原则,尊老爱幼原则等也在调节着社会资源的配置。例如,公共汽车和火车上座位有限时,人们总是遵守先来后到原则,年青人总是把座位让给老弱病残孕,这就是社会风俗习惯对稀缺的经济资源(座位)发挥的配置和调节作用。资源的稀缺性,以及人们必须在相对稀缺的物品中进行选择的必要性,可以用一个生产可能性边界图形加以说明。六、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简称PPF一个经济社会的人口、技术条件、资本设备和自然资源都是既定的,当这个经济社会决定使用这些有限的资源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时,必然要决定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为了使问题简化,我们作以下假设●资源总量既定●实现充分就业●生产技术不变●生产两种产品:大炮和黄油(大炮代表军费开支、黄油代表民用开支)表1-1各种生产可能性组合可能性黄油(百万磅)大炮(千门)A015B114 C212D39E45F50表中给出了一系列的可能性,组合A表示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大炮的一个极端,组合F表示只生产黄油而不生产大炮的另一个极端。在它们之间的组合B、C、D、E,表示大炮的生产量不断减少以便换取更多的黄油。教师设问:一个国家如何将大炮换成黄油呢?其实,我们所说的转换并不是实物上的转换,而是通过经济资源在用途上的转换来实现,即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大炮这种用途转换到生产黄油的用途上。上述分析表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社会中,在生产某一种物品时总是必须放弃某种其他物品的生产,有所得必有所失,替代是必然规律,“不存在免费的午餐”。例子:“要火箭还是要面包”(巴西火箭发射为什么失败)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画出生产可能性边界图形。说明:图1-1的横轴代表黄油,纵轴代表大炮。AF是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OA表示在资源总量和生产技术既定且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一定时期(如一年)一个国家将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大炮所能得到的大炮的最大产量。OF表示将全部资源用于生产黄油能生产出的最大产量。B、C、D、E每一点都表示在资源总量和生产技术既定且充分就业的 条件下,一个国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能生产出的黄油和大炮的最大产量组合,因此将其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AF线还表明了,多生产一磅黄油要放弃多少门大炮,或者相反,多生产一门大炮要放弃多少磅黄油,因此,又称其为生产转换线。现在,我们可以给生产可能性边界下一个定义: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技术知识和投入品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它表示可供社会利用的物品和劳务的不同组合。说明:●在边界上:有效率(帕累托效率),如ABCDEF点●在边界内:缺乏效率如G点原因: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如存在失业,闲置的工厂设备、荒芜的土地;经济组织的方式缺乏效率,或垄断盛行;统制经济制度,如官僚主义导致的激励机制弱化、信息障碍、决策失误、无效管理。●在边界外:无法实现,如H点原因:资源有限●从G点-C点、G点-D点以及G点-E点称为帕累托改进。从图形上看出,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且凹向原点的曲线,其经济含义是什么呢?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经济含义:第一、揭示了稀缺法则。一个社会为了不断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本是无限的,为了提高当前生活,所需要的消费品也是无限的。但是,能够用于生产资本与消费品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以外的点无法达到。第二、表明任何一个经济社会必须做出选择。由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多种组合中,究竟该选择哪一种,即一个国家关于消费品和生产资料这两大部类的生产组合,到底选择C点还是E点?或者AF线上的任何其他一点?这就是任何一个经济社会必须做出的选择。第三、说明了机会成本。选择就要付出代价,即产生机会成本。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意一点的斜率就代表着该产量水平上X(黄油)的机会成本,其斜率为负表明要增加一种产品的生产势必要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量。 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s)也叫择一成本,经济学上把因作出一种选择得到某种东西而不得不放弃的次优选择的利益称为机会成本。这一定义包含了四个要点:(1)从被放弃的选择中考虑机会成本。即选择一旦确定,必然放弃一种或几种其他选择,机会成本只能从被放弃的其他选择中考察。(2)机会成本是被放弃的选择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换句话说,综合考虑所有可能选择,机会成本是次优选择可能带来的收益。(3)这种最大收益是可能的而非现实的,即最大收益是一种不存在的可能性,因为最优选择已经被确定了,就不可能使次优选择同时发生,收益也不可能真正存在。(4)机会成本不是被放弃的几种选择可能带来的收益的加总,而只是其中最大的可能收益。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机会成本:假定你有100万元人民币用于投资,可供投资的方向和年收益见表1-1,假定投资的其他成本都相同。表1-2不同投资方向可能带来的收益单位:万元投资方向股票债券房地产贸易储蓄放贷投资收益(万元)2010151278如果你是理性投资者,你必然选择股票投资而放弃其他投资方向。在放弃的投资方向中,房地产可能给你带来最大的收益(15万),则你投资股票的机会成本就是15万元。机会成本是衡量决策正确与否的重要因素,一旦做出决策,决策者一般会取得相应的现实收益,同时付出机会成本。当现实收益大于机会成本时,决策是正确的,否则属于决策失误。我们通常所说的“后悔”就是由于机会成本大于现实收益所造成的,因此,可以说。选择不一定导致后悔,但后悔必然是选择的结果。第四,反映了成本递增法则。即随着黄油(x)的产量增加,每增加一磅黄油所需放弃的大炮(y)产量呈递增的趋势,或者说,黄油的机会成本随其产量的增加而递增。Why?关键在于资源专用性。在多数情况下,经济资源并非完全适应于其他可供选择的用途,最适合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最先被使用,并依次类推。老师设问:如果资源能完全适应于生产黄油和大炮,或者说,资源具备完全替代性,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图形会有什么变化吗? 答案:如果资源具备完全替代性,那么机会成本便为某一常数,生产可能性边界就会变成一条斜率为负的直线。第五,说明资源配置的效率。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任意一点都表明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因为如果要增加某种产品的产量,就不得不减少其他产品的产量;生产可能性边界内的任意一点均代表资源配置是没有效率的,因为增加某种产品的产量的同时有可能不减少其他产品的产量。注意:如果关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一些假设发生变化,比如,资源的数量增加、技术水平的提高等等,会使得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右方移动,这便代表着经济增长。七、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1776年,亚当·斯密(AdamSmith)《国富论》(《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ofTheWealthofNations》)(又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源的研究》)的发表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从那时以后,经济学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经过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StuartMuler)和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两次大的综合调和,经济学变得更加完善和科学了。现在经济学家通常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前者一般认为是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于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中创立的。后者主要由斯密以来的重要经济学家特别是马歇尔发展和完善起来。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同这样的划分方法。(一)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定义: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的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学三个基本假设前提:第一、市场出清。第二、完全理性即经济人假定。 经济人(EconomicPerson)假定的内容是:(1)经济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利者(Self-Interest),换句话说,给定约束,经济人必然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2)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个人及其他经济主体都是经济人,都具备自利特征;(3)由于每一经济主体的自利性,经济主体首先会做出最大努力改善自身的处境,客观上促进社会福利的提高。换句话说,自利行为推动经济主体努力工作和合理生存,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也许有同学会问:经济学是否研究利他行为?换句话说,利他主义者是不是经济人假定的例外?经济学家认为,利他主义者仍然符合经济人的行为特征,利他行为依然可以被纳入经济学研究的范畴。这是因为:利他主义者之所以乐于助人,是由于其偏好有别于利已主义者。我们通常所说的“利他主义者是高尚的”在经济学家看来,不如说成是:利他主义者的偏好是高尚的。第三、完全信息。即消费者和厂商可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information)。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微观经济学关于通过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以及由此引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才是正确的。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分析。(二)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宏观经济学是在此假设条件下,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应该和可以调节经济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理论等。(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者各有其研究的课题和相应的分析工具,存在着区别。但它们作为一门科学的一套理论体系或知识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又是密切联系的。 1、是整体与整体由以构成的个体之间的关系。2、是互为前提互相补充的。3、使用同样的分析方法。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八、经济学的两大分析方法经济学的两种重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PositiveAnalysis)和规范分析(NormativeAnalysis)。实证分析不涉及到价值判断问题,实证分析的重点是“是什么”、“为什么”;规范分析重点研究经济学中的价值判断问题,它对一种经济主张作出“好”与“坏”、“应该”与“不应该”的判断。由于规范分析通常建立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因此,规范分析得出的经济理论一般不能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以检验,因为不同的经济学家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人们经常谈到的“五位经济学家会有六个不同的观点”,说明了经济学家们更容易在规范分析方面产生观点上的分歧。九、进行经济思考时经常出现的一些错误1、偏见人们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可能带有偏见(或先入之见)。例如,人们可能认为赤字预算不好,担心私有企业的比重过大等等,这种先入之见的主观性会影响到经济分析的客观性。2、不能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在经济学分析中,我们大量使用的一个假设就是“其他因素不变”。比如,鸡蛋的价格比50年前上涨了很多,但是鸡蛋的需求量却增加了,这是违背需求规律的。(收入增长了)3、合成谬误某一事件对局部是好的,不一定对总体就是好的。如果从某一事件对局部为真理推论对总体亦为真,便有可能犯有合成谬误(fallacyofcomposition)。 例如,一个农民丰收,他的收入增加;所有农民都丰收,他们的收入反而会下降。一个人获得更多的货币,他的景况会更好;如果每个人都获得更多的货币,这个社会反而可能变糟。4、后此谬误观察到了事件X在事件Y之前发生的事实并不一定能够证明事件X为事件Y的原因。认为“在此事件之后”便意味着“因为此事件”就可能犯了后此错误(PostHocFallacy)。例如,X=你右眼跳得厉害,Y=你丢了钱包,你的结论:因为右眼跳所以钱包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