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851264
大小:4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6
《杂交棉及育苗移栽促农业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推广杂交棉及育苗移栽技术促现代农业发展胡兆璋新华网乌鲁木齐6月8日电 棉花育苗移栽技术是兵团“十一五”期间棉花单产突破200公斤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兵团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措施。育苗移栽技术、杂交棉的应用和大田职工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既可保证兵团农牧职工持续增收、团场增盈目标的实现,也可以使兵团农业从容应对未来的市场风险和挑战。因此该项技术的成功推广,不仅对实现兵团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兵团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兵团、自治区,乃至全国的棉花生产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一、杂交棉及育苗移栽技
2、术在兵团试验、示范、推广取得了一定成绩兵团从二十世纪80年代就开始杂交棉品种选育工作。1984年至1987年,农一师农科所转育成4套海岛棉不育系和相应保持系,自育3个恢复系,在我国率先实现棉花三系配套。农五师2001年开始引进杂交棉标杂A1试验种植,在5年的试验示范中杂交棉表现突出,连续两年创皮棉单产200公斤以上高产纪录。农八师于2001年选育并通过审定了新疆第一个杂交棉新品种“新陆早14号”,2005年引种试种标杂A1,当年创北疆棉花单产小面积最高记录,2006年农八师149团19连的17.1
3、3亩标杂A1又创造亩产皮棉279.3公斤的高产纪录。2006年,兵团杂交棉示范推广面积达到25.12万亩,平均单产皮棉170.74公斤。各师在杂交棉自主创新与示范推广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近年来,棉花育苗移栽技术在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迅速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高产栽培技术。如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毛树春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棉花无土育苗无载体移栽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针对棉花单苗移栽难成活、生根返苗慢等问题,研制成功了棉花无土育苗新基质和促根剂产品,在解决棉花无土育苗无载
4、体单苗移栽和提高成活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实现了产业化,形成了棉花无土育苗无载体单苗移栽配套技术体系。2006年兵团科技局组织考察了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棉花育苗移栽技术。兵团在育苗移栽上已积累一定的成功经验。2002年,农二师开始在焉耆垦区试验推广番茄育苗移栽技术,初步解决了保苗问题。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03年,农二师番茄育苗移栽面积达3212亩,平均单产达6.11吨,比直播番茄每亩产量提高370公斤,成熟期提前11天。到2006年,全师番茄育苗移栽面积已达4.03万亩,占番茄总播种面积的4
5、4.5%,育苗移栽番茄平均亩产7.77吨,比直播番茄每亩提高1.17吨,二十五团九连8-2条田创下了亩产13.66吨的单产最高记录。同时,育苗移栽技术还向辣椒、万寿菊等多种作物扩展,2006年辣椒育苗移栽面积达到1.13万亩,占辣椒播种面积的12.5%,7760多亩万寿菊全部育苗移栽,效益显著。在成功进行番茄、辣椒、万寿菊育苗移栽的基础上,2006年,兵团开始引进、试验、示范棉花育苗移栽技术。农二师开展了棉花大棚育苗和大田移栽试验,共育苗200余万株,移栽面积200余亩,其中二十九团育苗移栽棉花较
6、直播棉花每亩增产籽棉46公斤,增产幅度为12.6%。农八师开展了棉花育苗基质配比、育苗及移栽试验,设计亩收获株数5000株,实际亩收获株数4920株,成活率为98.4%,实收单产籽棉336.3公斤。石河子大学在1999年至2001年与农六师红旗农场共同开展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及移栽机研制与开发工作,累计试验面积120亩,为解决非宜棉区棉花育苗移栽、杂交棉移植等技术积累了一定经验。兵团已具备加快发展杂交棉F1代进大田及育苗移栽技术的基础。一是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棉新品种“新杂棉2号”,另有10个
7、新品系分别参加自治区杂交棉区试或预备试验。这些品种和品系在生产示范中都表现出了良好的丰产性能,具有巨大的推广潜力。二是杂交棉制种生产水平得到提高,2006年制种面积达到1860亩,制种技术进一步优化,制种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其中陆海三系制种成本最低达到每公斤20.8元,陆陆杂交最低为每公斤44元,标杂系列最低为每公斤50.8元,并初步总结出了杂交棉制种技术规程。三是杂交棉生理及栽培技术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展了杂交棉超高产光合生理机理、超高产调控技术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步总结出了适宜杂交棉生产的高
8、产栽培技术规程,研制了比较适用的吊篮式半自动移栽机和滚筒打穴式移栽机,在移栽棉花大田管理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兵团杂交棉及育苗移栽工作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是兵团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各级领导亲自抓;二是在杂交棉示范推广中进一步集成应用了以六项精准农业技术、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为主的新科学新技术,在新品种自主创新和制种上下工夫,科技推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三是兵团农业科技战线和生产部门的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尤其是科技人员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得益于各有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