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流媒体技术原理及应用

p2p流媒体技术原理及应用

ID:15826721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5

p2p流媒体技术原理及应用_第1页
p2p流媒体技术原理及应用_第2页
p2p流媒体技术原理及应用_第3页
p2p流媒体技术原理及应用_第4页
p2p流媒体技术原理及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p2p流媒体技术原理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摘要:基于P2P的流媒体技术是一项非常有前途的技术,该技术有两方面的优点:不需要互联网路由器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支持,因此性价比高且易于部署;流媒体用户不只是下载媒体流,而且还把媒体流上载给其他用户,因此,这种方法可以扩大用户组的规模,且由更多的需求带来更多的资源。由于P2P流媒体系统中节点存在不稳定性,因此P2P流媒体系统需要在文件定位技术、节点选择技术、容错以及安全机制方面有所突破。此外在如何管理节点并建立发布树、如何应付不可预知的节点失效、如何适应网络状态变化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互联网的日趋普及和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一大批新兴的网络多媒体应用开始涌现并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

2、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网络电视、体育赛事广播、在线游戏、远程教育等。而这些多媒体应用需要流媒体技术的支持。流媒体是指在数据网络上按时间先后次序传输和播放的连续音、视频数据流。流媒体数据流具有3个特点:连续性、实时性、时序性,即其数据流具有严格的前后时序关系。由于流媒体的这些特点,它已经成为在互联网上实时传输音、视频的主要方式。本质上,流媒体技术是一种在数据网络上传递多媒体信息的技术。目前数据网络具有无连接、无确定路径、无质量保证的特点,给多媒体实时数据在数据网络上的传输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流媒体技术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实现在数据网络上有效地传递多媒体信息流。传统的流

3、媒体服务大都是客户/服务器(C/S)模式,即用户从流媒体服务器点击观看节目,然后流媒体服务器以单播方式把媒体流推送给用户。当流媒体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用户总数大幅度增加,这种C/S模式加单播方式来推送媒体流的缺陷便明显地显现出来(如流媒体服务器带宽占用大、流媒体服务器处理能力要求高等),带宽、服务器等常常成为系统瓶颈,系统的可扩展性差。近年来,人们把P2P技术引入到流媒体传输中而形成了P2P流媒体技术,该方法有两方面的优点。首先,这种技术并不需要互联网路由器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支持,因此性价比高且易于部署;第二,在这种技术中,流媒体用户不只是下载媒体流,而且还把媒体流上载给其他用

4、户,因此,这种方法可以扩大用户组的规模,且更多的需求也带来了更多的资源。1P2P流媒体系统1.1P2P流媒体系统播送方式P2P流媒体系统按照其播送方式可分为直播系统和点播系统,此外近期还出现了一些既可以提供直播服务也可以提供点播服务的P2P流媒体系统。1.1.1直播在流媒体直播服务中,用户只能按照节目列表收看当前正在播放的节目。在直播领域,交互性较少,技术实现相对简单,因此P2P技术在直播服务中发展迅速。2004年,香港科技大学开发的CoolStreaming原型系统将高可扩展和高可靠性的网状多播协议应用在P2P直播系统当中,被誉为流媒体直播方面的里程碑,后期出现的PPLive

5、和PPStream等系统都沿用了其网状多播模式。P2P直播是最能体现P2P价值的表现,用户观看同一个节目,内容趋同,因此可以充分利用P2P的传递能力,理论上,在上/下行带宽对等的基础上,在线用户数可以无限扩展。1.1.2点播与直播领域相对应,在P2P流媒体点播服务中,用户可以选择节目列表中的任意节目观看。在点播领域,P2P技术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一方面是因为点播当中的高度交互性实现的复杂程度较高;另一方面是节目源版权因素对P2P点播技术的阻碍。目前,P2P的点播技术主要朝着适用于点播的应用层传输协议技术、底层编码技术、以及数字版权技术等方面发展。与P2P流媒体直播不同,P2P流

6、媒体点播终端必须拥有硬盘,其成本高于直播终端。目前P2P点播系统还需在技术上进一步探索,期望大规模分布式数字版权保护(DRM)系统的研究,以及底层编码技术的发展能为P2P点播系统的实施铺平道路。1.2P2P流媒体系统网络结构目前存在很多P2P流媒体的研究成果及实际系统,它们在其覆盖网络的组织结构上可以被大体分成两大类,即基于树(Tree-based)的覆盖网络结构和数据驱动随机化的覆盖网络结构[1]。(1)基于树的方法大部分系统都可以归类为基于树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节点被组织成某种传输数据的拓扑(通常是树,如图1所示),每个数据分组都在同一拓扑上被传输。拓扑结构上的节点有明确

7、定义的关系,例如,树结构中的“父节点-子节点”关系。这一方法是典型的推送方法,即:当节点收到数据包,它就把该数据包的拷贝转发到它的每一个子节点。既然所有的数据包都遵循这一结构,那么保证这一结构在给所有接受节点提供高性能时是最优的。更进一步,当节点随意加入和离开时,该结构必须得以维持。特别地,如果某节点突然崩溃或者其性能显著下降,它在该树结构上所有的后代节点都停止接收数据,且该树结构必须被修复。最后,当组建基于树的结构时,避免出现环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树的方法可能是最自然的方法,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