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教学设计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

ID:1576867

大小:2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1-12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_第1页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_第2页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_第3页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_第4页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庸之道》教学设计《中庸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教学步骤:一、导入: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烁而光彩夺目。(摘自学生作)2、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恒;花的艳丽,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中庸之道》教学设计《

2、中庸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教学步骤:一、导入: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烁而光彩夺目。(摘自学生作)2、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恒;花的艳丽,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中庸之道》教学设计《中庸之道》教学设计教学

3、目标: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教学步骤:一、导入: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烁而光彩夺目。(摘自学生作)2、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恒;花的艳丽,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中庸之道》教学设计《中庸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和而不

4、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教学步骤:一、导入: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烁而光彩夺目。(摘自学生作)2、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恒;花的艳丽,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存在。(和谐)不仅是自然之间需要和谐,而且作为自然界主宰的人更是需要和谐。二、释和谐1、

5、请同学们找出中明确有关“和”的段落。学生找出:第五段和第六段2、请一个学生读第五则及其译【原】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译】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点拨要注意的字词:斯:这。由:遵循。之:它,代词,指和谐的原则。节:节制。3、思考:请同学们据此写下一

6、段字评论“和谐”。明确: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不可为和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举例:孔子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如果大家只是为了表面上社会的和谐而纵容这种现象,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同样的,对于我们同学说,比如,有个学生抄作业,其他学生为了一时的朋友情深,维持着这种不正常的和谐,而纵容他去抄,那么肯定是害了这个人。因为这种做法是不合礼的。)4

7、、请学生读第六则以及译13•23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思考:区别“和”与“同”的意义。并联系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谈谈这句话的启示。明确:和:对立中的统一。同:无差别的同一。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他们通过交流,能够“求同存异”,达到和谐的效果;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

8、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举例:拉链原理)三、“因中致和”的理论春秋末期的晏子以烹调设喻:“和,如羹焉,水火酶酸盐梅,以烹鱼肉,婵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乃是所以“和之”的关键。因为各种原料只有以一定的比例参加作用,才能做出可口的羹,其中无论何种原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