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n技术及应用探讨

ptn技术及应用探讨

ID:15753838

大小:4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5

ptn技术及应用探讨_第1页
ptn技术及应用探讨_第2页
ptn技术及应用探讨_第3页
ptn技术及应用探讨_第4页
ptn技术及应用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ptn技术及应用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PTN技术及应用探讨张红彬(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430074)摘 要TN作为以传送分组业务为主的传送网,能够满足分组业务流量的突发性和统计复用传送的要求,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推出的一种能够有效传递分组业务,并提供电信级OAM和保护的分组传送技术。本文首先介绍了PTN的典型技术PBT和T-MPLS,且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并将PTN与作为分组传送演进的另一个方向——电信级以太网(CE)进行对比,分析了各自优缺点,最后对PTN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分组传送网;PBB-TE;T-MPLS;电信级以太网目前业务网正处在发展转型时期,在电信

2、业务IP化趋势推动下,传送网承载的业务从以TDM为主向以IP为主转变,最具代表性的业务有3G、软交换以及各种数据业务等,已经明显地体现出未来业务网络的IP化、宽带化和移动化三大特点。而传统的面向TDM业务设计的SDH传输网技术已难以满足数据IP业务的传送需求,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电信级分组业务的传送功能,体现了光传送网向支持分组传送演进的趋势,但MSTP仍然是以TDM为内核,难以满足以分组业务为主的应用需求。未来的市场需要一种能够有效传递分组业务,并提供电信级OAM和保护的分组传送技术。在这样的需

3、求驱动下,业界开始提出分组传送网(packettransportnetwork,PTN)的概念,希望打造一个以传送分组业务为主的传送网。未来的光传输网络将主要负责IP/以太网流量的传送,针对分组的流量特征进行优化,向着智能的、融合的、宽带的、综合的方向发展。PTN是在以IP为内核、以太网为外部表现形式的业务层和光传输媒质之间设置的一个层面,针对分组业务流量的突发性和统计复用传送的要求而设计,以分组业务为核心并支持多业务提供,具有较低的总使用成本,同时秉承光传输的传统优势,包括高可用性和可靠性、高效的带宽管理机制和流量工程、便捷的OAM和网

4、管、可扩展性、较高的安全性等。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业务环境下,新建PTN需要解决网络定位、业务承载、网络架构、设备形态、QoS和时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PTN的概念比较宽泛,在目前的网络和技术条件下有许多实现方案,许多厂家和标准化组织纷纷推出了不同程度满足PTN功能需求的产品和技术,总体来说可分为以太网增强技术和传输技术结合MPLS两大类,前者以PBB-TE(PBT)为代表,后者以T-MPLS(transportMPLS)为代表。从目前发展来看,相比其他技术,这两项技术更好地满足了PTN目标网络的要求,可能成为未来PTN的主流技术方案。还

5、有PVT、RPR/MSR等技术,也不同程度地进入标准组织并在电信网络部署,但T-MPLS技术已在标准化进程中抢占了先机。1 PBT技术面向连接的具有电信网络特征的以太网技术PBT最初在2005年10月提出,主要具有以下技术特征。·基于MAC-in-MAC但并不等同于MAC-in-MAC,其核心是:通过网络管理和网络控制进行配置,使得电信级以太网中的以太网业务具有事实上的连接性,以便实现保护倒换、OAM、QoS、流量工程等电信传送网络的功能。·使用运营商MAC加上VLANID进行业务的转发,从而使得电信级以太网受到运营商的控制,与用户网络隔

6、离开来。·基于VLAN关掉MAC自学习功能,避免广播包的泛滥,重用转发表而丢弃一切在PBT转发表中查不到的数据包。由于采用了两层MAC技术,业务通过DA(目的地址)+VLANID的方式进行识别,VLANID不再是全局有效,不同的DA可重用相同的VLANID,VLANID的相同不会造成以太网交换机在数据帧转发中的冲突。PBT技术可以与传统以太网桥的硬件兼容,DA+VLANID经过网络中间节点时不需要变化,数据包不需要修改,转发效率高,可支持面向连接的网络中具有的带宽管理功能和连接允许控制(connectionadmissioncontrol

7、,CAC)功能以提供对网络资源的管理,通过网管配置或网络控制器(networkcontroller,NC)建立连接,可以很方便地实现灵活的路由和流量工程。但此技术标准还不成熟,由于增加了MAC地址开销,势必增加硬件成本。PBT希望基于现有城域以太网体系架构达到电信级运营要求,在电信级保护、可管理性、扩展性方面均有发展,也能提供低于50ms的恢复时间、以太网连接由网管系统进行配置等功能;同时运营商MAC对用户不可见,骨干网不需处理用户MAC,业务更安全;此外I-SID(I-TAG)突破VLANID的限制,可支持224个业务实例(ID长度为2

8、4bit)。但由于多了一层MAC封装,硬件代价必然升高,且对POS支持的效率低,在初期应该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在标准方面不成熟,产业支持少也是一个影响其应用的关键因素。从行业情况来看,个别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