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三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三章)

ID:15725174

大小:4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5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三章)_第1页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三章)_第2页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三章)_第3页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三章)_第4页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三章)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三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第一节语文课程性质一、语文课程性质的世纪之争历史上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五种说法:1.工具性2.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道统一)3.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等4.人文性5.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20世纪前50年,语文教育界并没有直接围绕语文课程性质展开争论。当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教学目标,而争论的话题则具体表现为文言与白话、文字与文学、国语与国文、技术训练与精神训练等。(二)新中国成立后17年——“文”与“

2、道”直接的语文学科性质之争主要在新中国成立后。关于语文课程的取向问题,建国初期的主话题是“文”与“道”,就是语文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问题。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1.1949年——1960年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占上风。1956年的分科教学大纲提出“汉语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有力工具”;1959年《文汇报》刊登育才中学刘培坤老师的《“文”与“道”——关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之我见》,提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通过语言文学的教养进行政治思想教育”。2.1961年——1966年这一阶段政治教育

3、的意识弱化,逐渐被语文教育所取代。(1)1961年《文汇报》发表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教育和感染,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2)1962年,林砺儒:“每课的教学目的,不能千篇一律”;吴天石“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三)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工具性”与“思想性”关于语文课程取向的问题,这一时期的主话题是“工具性”与“思想性”

4、。1980年出台的“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确定了“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以及“语文课在进行读写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时期的切入口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语文教材的“科学体系”(欧阳代娜《阅读》与《写作》)2.语文教学的“模式建造”(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四)1990年——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框架1993年1月,韩军在《语文学习》上发表《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主义精神》一文,在语文教育界倡导人文精神,由此引发了20世纪90年代语文教育

5、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大讨论。二、语文课程标准的二元融合教育部在21世纪初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课程性质”做了如下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二)“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当然,确定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性质,并不意味着语文课程与教学只有一种“唯一正

6、确”的形态。“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变化的,不可能是凝固、封闭的。三、基本特点的三大表征(一)语文学科的审美移情性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传承文化的工具,加强人文熏陶、审美教育和价值观引导等是语文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二)语文学科的社会应用性“大语文”:即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地运用语言,巩固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的过程及结果的总和;“小语文”:特指学校教育中,语文课堂上教学过程及结果的总和。课堂上的语文教学挑选典型规范的言语作品作为教材的主体,意在通过定向的规范的语文实践,让

7、学生集中地高效率地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语文学科的社会应用性是指在课堂中习得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应用,而课堂上进行的集中的训练又可以成为社会应用的补充。这种“大语文”与“小语文”的结合,要求中学语文教育必须突出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活动,增强语文的应用性。(三)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在基础教育阶段,无论语文课程目标发生多少变化,语文教育都不应偏离语文能力培养这一重心。中学语文学科所要培养的语文能力着重于规范的、基础的能力。总之,就其最终目的来看,语文学科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性;就其

8、突出的个性来看,语文学科具有深刻的审美移情性;就其重要地位来看,语文学科具有全面的基础性。第二节语文课程理念课程理念是指人们对课程的价值追求(学语文是为了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还是为了丰富精神世界)。不同的说法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追求。一、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一)背景我国原有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应试教育课程体系,其主要特征包括:1.课程目标:知识技能取向2.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3.课程结构:严重的“分科主义”倾向4.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