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单元评估检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单元评估检测(十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三者立论相同,但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考虑B.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考虑C.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D.三者立论不同,但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2.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个流派应是 ( )A.墨家B.道家C.法家
2、D.兵家3.有人说“儒家及老庄皆有政治思想……虽不相同,然皆从人民之观点,以论政治……唯法家从‘一夫’出发,基本上冲着平民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法家( )A.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B.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C.要求以“礼”约束百姓D.实行控制思想的“焚书坑儒”4.(2013·长春一模)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遵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警示,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政治效果是 ( )A.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
3、.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感应”的政治观5.(2013·洛阳一模)《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家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6.下图纪念币写有“忠信孝弟礼义廉耻”八个字,围绕此内容所发表的议论不准确的是 ( )A.伦理道德是古代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B.理学对中国社会具有较深远的影响C.理学对民族人格的塑造起过一定积极作用D.全面反映了理学的虚伪性和欺诈性7.雍正所作
4、朱批上谕,责备臣下,并不用法律上的话,总说:“你的天良何在?你自己问心可以无愧的么?”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 )A.“存天理,灭人欲”B.“知行合一”C.“格物致知”D.“致良知”8.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 (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9.李贽《藏书》中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这一观点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在于 ( )A.主张追求私利,倡导工商皆本B.批判自私本性,提倡社会道德C
5、.提倡个性解放,发展资本主义D.强调尊重私欲,反对封建理学10.(2013·湖北重点高中联考)顾炎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对上述材料评价正确的是 ( )①已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②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③有违背历史潮流的一面④反对君主专制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③④11.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见他 ( )A.强调实地调查B.反对君主专制C.维护儒家正统D.主张
6、经世致用12.(2013·福建八市模拟)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 )A.“天人感应”B.“工、商皆民生之本”C.“存天理,灭人欲”D.“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
7、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 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众民之所公举,即为公民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众民所归,乃举为民主,如美、法之总统。——康有为《孟子微》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董仲舒的建议与顾炎武的观点。(6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董仲舒建议
8、的结果及其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并指出顾炎武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