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设计艺术修改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设计艺术修改

ID:15673430

大小:4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4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设计艺术修改_第1页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设计艺术修改_第2页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设计艺术修改_第3页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设计艺术修改_第4页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设计艺术修改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设计艺术修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走向民族化: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工业设计喻仲文(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 要:“全球化”的实质是文化霸权主义,全球化的过程就是某种文化和意识形态扩张的过程,故全球化又召唤着地域化和多元化。工业设计是文化及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在全球化中设计代表着民族文化的声音,它维护着民族文化在全球化中的独立地位。其次,民族设计文化不是固定不变的传统图案和纹样,它是在时代发展中不断生发、创造的,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在现代社会,由于技术的全球化,设计的国际性是不可避免的,全球化中的民族设计文化的竞争主要是技术的竞争。中国的设计必须保持高度的民族意识和全球竞争意识。关键词:全球化文化霸权

2、主义意识形态工业设计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话题。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的物理空间大大缩小,全球的经济、政治、资源、能源以及环境等问题逐渐形成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一体化的趋势,一些学者也用“地球村”来形容这种世界一体化的现象。在此以前,学术界还常常用“文化帝国主义”或“文化霸权主义”来表述西方国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强势地位和文化渗透。概念的转换掩盖了全球化的文化霸权之实质,正如极力反对使用“文化帝国主义”,维护“全球化”概念的英国学者汤林森所言:“全球化与帝国主义差异之处,在于它并没有那么前后连贯而首尾紧随,它在文化方面的企图、方向也有欠明晰。但就帝国主义这个概念

3、来看,它或许游走于政治与经济内涵之间,模棱两可,但它却有其意定的宏图:‘致力于’从一个权势中,往外将某特定的社会体系扩散到全球各地。‘全球化’这个概念却指涉全球各地域的相联系与互相依赖,但其生发过程却比较没有那么具有目标。”[1]可见,“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语言策略,它冠冕堂皇地将掩盖于该概念下的文化侵略性一笔勾销。“四海之内皆兄弟、皆姐妹的想法,出于情绪的感染,掩盖了众多历史事实,掩盖了不止是文化的差异,也掩盖了支配及不平等的事实:巴特认为,正是在这些历史条件下,而不是在某种上天赐福的‘自然’之人类情境下,人们体验到生老病死、工作与欢笑。巴特反对有所谓的普遍精神、原则、共享,他否认人类

4、真的那么想像,因为口口声声这么主张的人,几无例外,都是优势文化圈的人之夫子自道。”[1]这段话深刻地指出了全球化的实质。从文化的角度而言,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但是,全球化又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现实之中。对此,我们必须谨慎待之。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世界上存在有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被它的假象迷惑,全球化蕴涵着悖论。经济、技术等物质文化的全球化必然伴随着精神文化的全球化。但它不是如一些人所理解的全球文化的“大同”。恰恰相反,全球化又是高度的地域化和差异化,它赞成地域文化之间的竞争,并赋予优胜者以文化全球的权力

5、,胜利者理所当然地拥有霸权。从抽象的角度说,对于每个国家或民族而言,全球化是平等的,又是不平等的,它是那些具有独特魅力和影响力的文化的国际化。工业设计如何与全球化、文化霸权主义相关呢?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无论就影响力的广度还是深度而言,没有哪种文化能与工业设计艺术相提并论,它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身体,改变、改造着社会的传统习俗、审美意识和思想观念等。作为艺术的工业设计,它是人的对象化,其结构、功能和装饰都离不开人,总蕴含着一定的关于人和人、人和物以及人和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作为实用物的工业设计,它被创造出来,就是一个蕴含“信息”的符号,它是否实用,实用的程度如何?是否具有美

6、感,美感的程度如何?或者,即使它不实用,或者无美感,原因又在哪里?是技术的原因,艺术的原因,抑或是政治、经济、道德等等因素的制约?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论语·为政》)一个人情感的喜悦哀怨,人品的善良卑劣,都可以从其言行举止等对象化中看出来,它是无法隐藏的。工业设计艺术亦然,从单个人的作品可以看出单个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看,它可以看出历史中的人存在的影子,因此,人们常常说文献可以“证史”,图像可以“证史”。工业设计艺术更具备“证史”的资格,它可以还原历史中的人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此中的道理,朱熹说得也很明白:“须知器即道,道即器,莫离道而

7、言器可也。凡物皆有此理。且如这竹椅,固是一器,到适用处,便有个道在其中。”[2](卷九十四)“器”离不开“道”。这个“道”不是技术意义上的规律和方法,譬如如何选材,如何节省而且美观,运用什么样的工艺技术等等技巧和经验。“竹椅”本是坐具,但又超乎坐具之外,一旦它同人产生一定的关系,譬如它“适用”与否,舒适与否,浪费与否等等,其中就有“道”存在,牵涉到一定的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以及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等等。朱熹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