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668515
大小:5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04
《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张用锋云南星耀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摘要:本文是一例关于焦虑情绪问题的心理咨询个案。咨询者主要运用认知情绪疗法对一小型个体美容店业主的焦虑情绪进行咨询,其过程包括来访者的一般资料的搜集、评估与诊断、咨询目标与方案制定,咨询过程与效果的评估。咨询后,来访者的焦虑情绪有了缓解。关键词:焦虑;严重心理问题;认知疗法;一、一般资料陈某某,女,39岁,某小型个体美容店业主。身高168厘米,体重45公斤,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高中文化。家庭和睦,有一儿子,今年5岁。现与父亲同住。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陈某某于1973年生于黑龙江,祖籍为山东,出生时,父亲在某林场工作,母亲无业,跟随父亲一起生活,陈某上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均跟随父亲一起生活。2岁时,父亲将陈某三兄妹及其母亲送回山东老家生活,父亲单独一人继续在黑龙江工作。陈某的童年具有不幸的经历。回山东老家农村后,由于是一个妇女带着三个孩子,所以经常受村里同族长辈的欺负。据其回忆,从她记事起,她家每一星期就会与同族的伯母或阿姨打架的经历。这种打架的经历一直持续到她18岁去东北。在放学的时候,只要在回家的路上听到有打架的声音,她就知道是她家在打架。每次打架,她都感觉很害怕,心里总会突突的跳,由于当时还小,她总是悄悄的躲藏在一边,等到打架结束时才出来。问及是由于何种原因导致经常性的家庭冲突时,陈某称,当时她们家族很庞大,有大约上百口人,男性说了算,妇女在家族中没有地位。而她家从小在东北生活,直至她妈妈带着3个孩子回到老家。当时整个家族都很穷,她们回家后,无异是和同族中其她叔叔伯伯们争夺了生存空间,并且她 母亲很能干,不服同族中男性的管教,因此,导致经常性的家庭冲突时时发生。不过在陈某长大以后,冲突逐渐减少,并且,遇到家庭冲突后,能主动找村长协调解决。陈某从小自卑。认为自己没其她小朋友好,不如人家家庭幸福,不如人家不受欺负,自己无论各个方面都比不上其她小朋友。在上小学生,情况缓解,在学校担任班长,能和大多数同学合得来,大多同学都比较认可她,能听她的话。在山东老家生活期间,她父亲平均每年回老家一次,每次大约10多天的时间。虽然她父亲和母亲每年只有仅仅这么短暂的见面,但是只要见面就是争吵,几乎是天天争吵。她父亲脾气暴躁,母亲倔强,往往只是为鸡毛蒜皮的事,就会吵架,甚至动手打人。每次父母吵架,她都会感到极度痛苦。18岁时,她去黑龙江上学,两年中专。这两年她没有在家住,住校学习。这两年带给她的是愉快的回忆。20岁时,她到昆明打工,刚开始干过推销员,送报工等职业。24岁时,开始学习美容技术,半年后开始专门从事美容,当时也嫌丢人,但是,为了生存,也就不管那么多了。于是从事美容工作至今。2002年,经别人介绍,她认识了现在的老公,经过半年多的恋爱后结婚,婚后,家庭生活美满,夫妻关系和睦。据陈说,她丈夫对她非常好,经常开导她,这是她最大的欣慰。2006年初,陈某拿出多年的积蓄6万元,再加上四处借款5万元终于交了首付款,买了一处房屋,月供需2900元,30年还清。与此同时,在小区内租了一间门市房,开了一家个体美容店,陈某又当老板,又当员工,一天到晚有时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2011年秋,陈某父亲突然因眼部疾病来昆明住院,医生说要做手术,否则可能要失明,做手术大约需要2-3万元。无奈,陈某一边照顾美容店,一边照顾父亲。想起贷款那么多,美容店刚开业时间不长,生意也不是太好,于是很焦虑,烦躁不安,睡眠困难,神情抑郁寡欢,至今已有八月有余。二、主诉及个人自述 陈某某称,“最近因为有愁心事,经常发愁,睡不好觉,已一个多月了”;“刚开了一个美容店没多久,客人也不多,正需要我全心投入的时候,我父亲又突然生了眼病,需要做手术,可能要花很多钱,而且我还得在美容店和医院之间跑来跑去,十分劳累,刚货款买了房子,每月都要还债,”;“现在美容店不景气,父亲还需要花钱,房子还要还贷款,我的压力很大,每一想起这些事,我都很发愁,烦恼。她也曾找过心理咨询老师,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去医院做了检查,并且开了一些帮助睡眠和抗焦虑的药,老师也定期的给我疏导,但效果并不稳定。我很担心长此下去会影响到我的前途,所以让老公陪着前来就诊,希望自己能尽快好起来。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及她人反应1、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高挑,身材较为纤瘦,衣着合体,但是妆容有些浓重,走进咨询室时步态稳重,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就座以后可以自然略显严肃的看着咨询师,主动讲述自己的情况,情绪偶尔激动,表现出自卑和求治的愿望。未见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2、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1)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无重大的器质性病史,无手术史,无传染病史,无输血过敏史,无高热抽搐及外伤昏迷史。来前曾在综合医院做过CT、神经功能测定、心电图等检查,并未发现躯体疾病。(2)个人史:双亲家庭,性格较内向、敏感,朋友不多。3、她人反应老公叙说:陈某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女孩,自身条件也不错,有几次她主动找我谈话,我发现她其实是一个情感细腻,较为敏感的老婆。而且从小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影响很大。我发现她的情绪变得低落,也不是那么的合群。老公也反映陈某自身的条件很好,而且小时候学过一些特长,这对于工作也是很有帮助的,学习上应该比较轻松。刚结婚时大家相处的不错,后来慢慢的发觉她不是很愿意与我们靠近,做事非常的谨慎,而且有时过于的敏感,总是认为别人在背后议论她,与别人发生过几次冲突,虽然双方都有过错,但是大家都觉得她有点过于敏感了。 四、心理测验结果1、EPQ:E:37;P:53;N:68;L:48。2、SCL-90:总分:187焦虑:2.8抑郁:2.03、SAS:标准分为634、SDS:标准分为565、对该求助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得出该求助者产生问题的原因是:(1)生理原因:女性,39岁(2)社会原因: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童年父母分开,挚爱的亲人相继过世。②朋友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帮助。(3)心理原因①存在认知错误:认为周围人的谈笑及一些行为都是指向自己。②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在有矛盾时无法有效沟通和控制情绪。③性格敏感、自卑。五、评估与诊断1、综合临床资料,对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严重心理问题。2、诊断依据如下:(1)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能主动求医,无逻辑混乱、幻觉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2)该求助者的主导症状是焦虑和轻微的抑郁。其程度与其个人经历和处境相符合,内心冲突为常形,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3)该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泛化,对学习与人际交往造成影响,症状持续达半年以上。3、鉴别诊断如下:(1)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该求助者是以焦虑为主导症状,但内心冲突为常形,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2)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抑郁症神经症在症状上主要是抑郁,病程在2年以上,而该求助者抑郁状态是伴发症状,且持续不到1 年,因此可以排除抑郁性神经症。六、咨询目标的制定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过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的咨询目标:1、近期目标:(1)在良好的咨询关系基础上,引导求助者改变不适应的认识方式。(2)降低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及缓解抑郁情结。2、远期目标:在达到上述具体的目标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目标。七、咨询方案的制定1、针对本案例,计划采用的咨询方法及咨询原理如下:(1)咨询方法:采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进行治疗,具体有七个步骤:①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咨询师扮演诊断者和教育者双重身份,以求对求助者进行诊断并引导其主动再学习。②确定咨询目标: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③确定问题,接触求助者的认知过程及认知观念,发现求助者行为问题背后的不正确的认知观念。A.提问:由咨询师提出某些特定问题,把求助者的注意力导向与她的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的方面。B.自我审查:鼓励求助者说出她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这些看法进行体验和反省。④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表层错误观念就是指求助者对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的一种直接、具体的解释。A.建议:进行一项与她对自己问题的解释有关的活动,用以检验自己原来的解释是否正确。B.演示:鼓励求助者进入一种现实的或者想象的情境,使她能够对其错误观念的作用方式及过程进行观察。C.模仿:让求助者先观察一个模特完成某种活动,然后要求求助者通过想象或模仿来完成同样的活动。 ⑤纠正核心错误概念:语义分析技术⑥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⑦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2)咨询原理:认知疗法是由贝克与雷米提出的,这种方法认为导致不适应行为和情绪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治疗的目标包括缓解症状,帮助求助者解决她们最紧迫的问题,以及教给求助者防止复发的方法。咨询师在治疗过程中扮演诊断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分析,层层的深入剖析,然后引导求助者意识到自己认知中的错误,从而慢慢的纠正不适应的行为和情绪,以达到康复。2、向该求助者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如下:(1)求助者的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材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2)求助者的权利: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选择或者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对咨询方案和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3)求助者的义务:遵循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4)咨询师的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地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5)咨询师的权利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本着对求助者负责任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者终止咨询。(6)咨询师的义务:向求助者说明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个方面的内容;尊重来访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3、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左右。 4、咨询收费:每次100元人民币。5、测量收费:EPQ为30元,SCL-90为50元,SAS为20元,SDS为20元。八、咨询过程1、咨询阶段大致分为:(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2)心理帮助阶段。(3)结束与巩固阶段。2、具体的咨询过程:(1)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2次)①目的:A.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B.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C.确定主要的问题,做心理测验。D.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②方法:会谈、心理测验。③过程:A.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B.对求助者进行EPQ、SCL-90、SAS、SDA测量,向求助者了解其成长过程及生活现状。C.反馈测验结果。D.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收集信息,准备实施认知疗法。(2)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第3-8次)①目的:A.进一步加强咨询关系。B.使用认知疗法,实施治疗。②过程:A.确定问题a.提出问题,引导求助者注意那些具体问题和可观察到的但是容易被忽略的事实。 b.自我审查,说出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这些看法进行细致的体验和反省。B.建议表层错误观念:a.建议求助者进行一项活动,这个活动是与求助者自己的问题相关的。b.角色扮演,让求助者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她对这些角色直接观察体验。c.观察其她人模仿的活动,然后让求助者想象或者模仿这一活动。C.咨询师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与求助者探讨自己的问题,步步深入,让求助者认识到她对事物不良后果的可能性估计过高或者其她逻辑上的错误。D.通过设计特殊的行为模式或情境,帮助求助中体验一些通常被她忽视的情绪体验,通过这种体验让求助者认知观念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外显行为。(3)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第9-10次)在第二阶段中,咨询师从表层错误观念开始,运用建议、演示及模仿等技术对这些观念加以检验和纠正,并通过语义分析技术进一步揭示出求助者深层的错误观念,逐步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观念和认知过程,用新的思维方式来代替、评估旧的思维观念,用新的行为方式代替旧的行为方式。但是并不是说这个阶段就结束了全部的任务,我们还需要认知复习来巩固新观念。①目的:A.巩固咨询效果。B.结束咨询。②方法:家庭作业、会谈。③过程:A.反馈家庭作业,并讨论。B.鼓励求助者在实际情境中继续应用演示或者模仿的方法来检验并纠正错误观念。C.教会求助者语义分析技术,让她在咨询之后继续对自己的深层错误观念进行分析,巩固新观念。 D.结束咨询九、咨询效果的评估1.求助者自己的评估:通过咨询,焦虑和抑郁情绪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面对之前有过矛盾的人员能够平静和平的共处,对咨询效果满意。2.求助者适应社会的情况:情绪稳定,能正常的学习和生活。3.求助者周围的人员的评估:通过咨询,开始能与她们主动交往,表现的较为开朗和积极。4.咨询师的评估:求助者经过10次咨询后,情绪明显比刚来时好,能理智的运用认知技巧分析事件等,随后的电话回访了解到能和周围的人员和平的相处,能够较好的控制情绪,生活与学习质量明显提高。5.心理测量结果与咨询前相比,趋于正常。参考文献 1.许又新,吕秋云主编.现代心理治疗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2.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徐俊冕、季羡林.认知心理治疗.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4.张亚林.行为疗法.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5.钱铭怡编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6.钟友赋.中国心理分析---认识领悟疗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7.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心理咨询师(三级)》、《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8.江光荣著,心理咨询与治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10.张小乔主编,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1.《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胡佩诚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2.《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石林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3.《心理咨询与治疗经典案例》,石林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