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ID:15645616

大小:5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4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1页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2页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3页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4页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90707)一、培养目标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本学科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1、学习并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3、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方面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研究方向的现状及前沿

2、动态,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承担本学科领域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开辟新领域作出创造性成果的能力。4、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5、具有能够适应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要的健康体魄和进取精神。二、研究方向(1)土壤侵蚀规律与控制技术①土壤侵蚀规律本研究方向以区域水土流失控制为目标,以区域土壤侵蚀预测模型理论为核心,通过模拟降雨、野外径流场、小流域定位水土流失监测,结合遥感反演土地利用类型与植被变化,解析森林植被对土壤侵蚀控制过程的影响机制,揭示森林植被对土壤侵蚀控制影响的区域特征和变化规律,提出适合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预测模型。②土

3、壤侵蚀控制技术基于土壤侵蚀以及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机制基础理论,提出相应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技术体系,探索生态修复措施对区域(流域)水土资源环境演变过程的影响;研究群落演替、水土保持功能及植被重建理论与技术,建设结构稳定、功能高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示范样板与技术体系。(2)森林水文与理水机制①森林理水机制通过森林生态站的定位观测和野外调查,掌握植被结构特征,确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的主要因素;通过野外森林生态系统各水文过程定位监测,揭示森林对降雨再分配机制,水分在林内传输和径流组分转换规

4、律。通过对林分、小流域进行嵌套式径流过程系统监测以及小流域小气候因子监测,定量评估森林植被垂直结构对降水输入过程的影响机制。②森林植被耗水规律与水源涵养功能以区域典型森林植被为对象,通过系统观测,定量揭示典型森林植被的生态耗水量以及影响因素;多尺度进行地面径流、壤中流、深层径流等径流各组分、气象与环境因子的定位观测,基于生态水文模型进行不同尺度流域的水文过程模拟,揭示森林植被对水文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机制,定量评价森林植被对径流量及其组分的形成过程影响、植被耗水与水源涵养对区域干旱、洪涝灾害控制功能。③森林植被的水资源影响评价和区域特征分析

5、以典型森林植被对水文各要素及其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为基础,揭示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影响的区域特征和变化规律,系统分析和定量评价区域典型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并提出区域森林植被与水资源协调管理的技术方案与对策。(3)岩土稳定机制与边坡防护①通过对岩、土体的微观结构、宏观力学特性(包括动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揭示影响岩土体稳定的内外因素与基本规律,识别地质灾害,为林区地基处理与边坡防护提供理论基础。②以生态护坡为特色,开展裸露岩壁生态修复基质配比、土壤微生物种群的筛选与运用,植被修复技术模式优化等研究,揭示破坏山体生态修复机制。开展边坡

6、岩、土体与植物根系相互作用机理室内试验与原位试验,研究各种植被护坡机理与应用,揭示边坡浅层水土保持与深层力学稳定的协同作用机制,为裸露山体边坡复绿与稳定加固一体化防护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提出新型边坡支护与防护技术,人工边坡开挖支护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开展边坡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4)流域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本研究方向以水文学、气象学、流域生态学湿地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流域生态系统的高地、沿岸带、水体间的水土生态过程为核心,以小流域和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流域面源污染控制和生态安全为目标,研究流域生态过程与与修复管理的理论与技术体系。重点

7、研究:①流域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径流等的时空变化规律和驱动力,以及与气候变化和水文循环过程的关系,流域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的偶合关系及模型构建。②流域生态系统的山地、坡耕地、农田、林地、果园、建筑道路用地、湿地、水体等景观要素间的空间关系,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基于水土保持的“源-汇”景观调控原理与技术。③滨湖滨江滨海带防护林、农田林网、沟渠塘岸生态防护林带对N、P及其他面源污染物的拦截削减效应,定量评价与动态预测不同植被带对面源污染控制效应,提出不同类型水岸植被带的布局、结构配置与优化方案。④流域湿地植物群落与环境的演变过程及相互作

8、用规律,径流污染物在湿地土壤-植物-水体连续系统中的迁移、吸收、积累转化等作用机理,湿地受损因子诊断、植被恢复和水环境改善技术,开展生态河道构建理论和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5)生态防护林构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