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637617
大小:495.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8-04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课件22 拓展资料给蚕宝宝记日记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蚕的一生(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拓展资料第二单元养蚕蚕的一生1.卵及蜉化2.生长及蜕皮3.茧与蛹4.蚕蛾卵及孵化卵的大小卵的大小就像你所看到的,就像尺上最小刻度那么小。蚕卵的形状近似圆形,直径大小约为1公厘,也就是大约把一公分切成十等份那么小。第一张图是蛾生蚕卵时的照片。第二张是卵刚有蚁蚕跑出来的照片。比较看看它们的颜色是不是不一样?蚕卵刚出生时是淡黄色的,蚕卵快要孵化时,颜色渐变为紫黑色。卵的颜色第二张图请你注意蚁蚕的大小。蚕卵刚孵化后的蚕宝宝我们称为蚁蚕,蚁蚕刚刚孵化时,身体呈深褐色,全身长满细细的毛,身长约为3公厘。而蚁蚕从蚕卵中出来称为
2、孵化。卵及孵化卵及蚁蚕第一张图你看到像蚂蚁样子的小虫是蚕的幼虫,称为蚁蚕。而这是一张蚁蚕刚从蚕卵中跑出来的样子。(1)将鲜嫩的桑叶清洗风干之后,每天喂食4-6次给蚁蚕吃。(2)保持蚕盒内的清洁经常清除粪便。(3)蚁蚕身体很细小柔弱,清扫蚕盒时要用羽毛或干净的毛笔轻轻的将蚁蚕扫到盒外的白纸上,以便于清扫蚕盒。(4)蚁蚕的窝最好象图上用纱布盖住,让蚁蚕可以呼吸,而蚂蚁又跑不进去。(5)蚁蚕的窝或是架在水中央(蚕盒不能进水)。卵及孵化蚁蚕的窝生长及蜕皮蚕的外形蚕的身体有十三节,第一、二、三环节各有胸足一对共有胸足三对。第六、七、八、九环节各有腹足一对
3、共有腹足四对。第十三环节有尾足一对。所以蚕全部的脚共有十三对。最后第二节的上方有一个假尾。称为尾角。蚕的身体两侧的第一、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环节都有黑黑的小点子,称为气孔,共有九对气孔。会有张缩的运动(呼吸作用)。蚕的食物蚕吃桑叶,现在你可以从图上好好观察桑树的根、茎、叶和果实。生长及蜕皮蚕的吃相蚕的吃相就是如你从图上看一样,用它的三对胸足抓紧桑叶,像你吃西瓜一样,大吃一顿,就吃出半弧形的桑叶。蚕的运动蚕的爬行是尾足往前挤,后腹足三对脚再动,然后第四、五环节无足拱起往前伸找落脚处,最后胸足才着地。生长及蜕皮蚕眠这是蚕眠的标准姿势。蚕
4、抬着,头不吃不动,就称为眠。蚕蜕皮时会如图中所示,头部的角质层会先脱落,然后身体蠕动,其它部份的旧皮向后褪去。这就是蚕蜕皮的过程。其作用是由于蚕的表皮是几丁质构成的,这层几丁质不会因身体的长大而长大,所以需要把它的旧皮脱去以便生长,也就是蚕蜕皮的作用。图上的是蜕下来的皮,蚕第一次蜕皮后,还要蜕皮三次,每隔六七天就蜕皮一次,在蚕的生长过程中,蚕在结茧前共眠了四次。如果包括变蛹前的一次共有五次。生长及蜕皮蚕龄刚出生为一龄,每蜕皮一次增加一龄,至五龄时就准备吐丝结茧了。一龄蚕。约3公厘。体重设定为1倍。二龄蚕。约6公厘。体重增为20倍。三龄蚕。约1.
5、2公分。体重增为120倍。四龄蚕。约4.5公分。体重增为730倍。五龄蚕。约5.5公分。体重增为2640倍。等到成为熟蚕可以吐丝时,体重增为10000倍。生长及蜕皮茧及蛹吐丝结茧像图中,最上面三张,蚕是在做事前营地的工作。会把头部抬高,做8形的挥动也就是说先在四周布满蚕丝。中间三张图是将自己吊于半空中进行茧的外形织网。最底下三张是蚕茧愈织愈里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作茧自缚。丝的出口及结茧的地方像图中,蚕喜欢在哪里吐丝?蚕都在盒子的角落上结茧吐丝。这是一张蚕结茧的地方,并不是全部都在下面,而是吐丝时蚕会有往上爬的特性。所以有些是结茧在角落的上方。茧
6、及蛹像图中,这是一张蚕吐丝的特写,丝是从吐丝口吐出。从头部的吐丝孔吐出口液,这些口液和空气接触后,就变成蚕丝。像图中,这是一张蚕吐丝结茧完成一段时间后剪开来的样子,你可以看到里面已经变成蛹了。这时将茧剪开来,里面的生物不会死。茧及蛹像图中,这是一张蚕刚吐丝结茧完成后的照片。蚕原先的头和尾竟然黏接在一起。这时将茧剪开来,里面的生物将会死。茧平面茧这是人利用蚕结茧时避强光和背地吐丝的习性,所设计的滚筒式平面茧,使蚕吐丝自成一张被。茧及蛹像图中,蚕结平面茧的样子,而后蚕就会春蚕到死丝方尽。蛹像图中,蛹有大有小,大的是母的,小的是雄的。茧及蛹像图中,这
7、是一张蚕吐丝结茧完成一段时间后剪开来的样子,你可以看到里面已经变成蛹了。这时将茧剪开来,里面的生物不会死。而且你除了看到蛹以外,还会看到旁边一些黑黑的皮,那就是蚕结茧后所蜕下来的皮。蚕蛾蚕蛾的结婚典礼蛾正在进行结婚典礼,左边较小只的是雄的,右边较大只的是雌的。产卵这是蛾生蚕卵时的照片。蚕卵刚出生时是淡黄色的。蚕蛾不会再变了,你可以发现牠们是蚕爸爸和蚕妈妈,牠们会交配和产卵延续下一代。你可以算算看饲养的蚕,从蚕卵到幼虫(蚕)到蚕结茧成蛹,接着蛹羽化成蚕蛾,共活约30天左右。谢谢大家,再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