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63390
大小:63.50 KB
页数:36页
时间:2017-11-12
《2011高考语文提分策略:文言文分析综合与翻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1高考语文提分策略:文言文分析综合与翻译2011高考语总复习提分策略:言分析综合与翻译言的分析综合从试卷上的题目说,通常表现为最后两题:一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一组是”;二是“下列对原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前者是筛选中信息的试题,后者包含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言语句翻译是言复习中最重要的部分,从2009年看,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除北京卷外均就此设题考查,而且分值最高可达10分,一般也在6分以上。翻译时需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保持原风格。“达”,就是句要通顺,表达
2、要准确。“雅”,就是字简明、优美。中学生在翻译言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外,言句式虽然不直接考查,但在翻译言语句时,如不懂句式的相关知识,也会影响到翻译的正误,因此,在下面的知识讲解中,也会对句式知识作以介绍。一、命题原则从考试说明的角度而言,言的分析综合包括以下内容:(一)“筛选中的信息”,是指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出符合指令的信息。它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对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理解的程度。言的分析综合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是:①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②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③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④展现人物性格和
3、情感的信息。(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对所述事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要求学生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这是在理解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考查的内容有:①某个论点的依据;②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③某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④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三)“分析概括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是言阅读的最高层级,它是前面各项内容的综合体现,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句含义,对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对的基本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和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它要求:一是概括的完整性、全面性,作者的观点态度
4、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顾及,不要以偏赅全,丢三落四;二是概括的准确性、恰当性,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地概括。二、命题手法解答这类试题,需要着眼全逐项分析。命题者常常在时间、地点、人物、事等的变化上做,有时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也会加入一些干扰因素。错误选项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张冠李戴,把本不是甲的语言行为转换到甲身上去。2.颠倒是非,选项中的表述恰与原意思相反。3.牵强附会,曲解原的意思造成与原不符。4.添枝加叶,主观地补充或添加原中没有的内容。.事杂糅,把不是同一时间、地点的事糅合起表述。6.以偏赅全,只抓住一点概括而忽略了整体句意。7
5、.时空错位,把某一时间、地点发生的事转换到另一时间、地点。8.强加因果,把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的两个方面强拉在一起。三、识别命题中的干扰点的基本策略(一)速读段,捕捉中信息。第一步大致了解中所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作者、看法。第二步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官职等,再分析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第三步扫清字障碍,尤其是要关注加点的词,这里往往是命题的关键。(二)概括每段或每层段的内容,与题干和选项仔细对照,反复推敲,选出正确答案。(三)掌握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技巧,就是在解读考点中讲的那几条,平时应通过训练,对这类手法培养一定的敏感性。并且只要一看完
6、试题,就要善于从那几个方面识别。四、阅读史传类本的基本方法我们对这种传记选段的阅读,其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段的梗概,知道叙事的脉络;二是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能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在这两点之外,还附加有找出题目中与原相抵牾的地方。总起说,阅读应该围绕“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一个主干抓信息要点。根据这种目的,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初读。用符号勾画出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有可能的话添加出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明确选段的梗概。再读。充分利用言最后一道题以及实词解释题推断。拟出较为具体的叙事脉络,即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
7、一怎样的事情,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情能够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结合全篇,推敲第一步中添加的省略部分是否合适。核对。根据设置的题目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核对,判明选项的正误。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言句式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