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631060
大小:6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04
《旱作节水膜下滴灌示范推广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旱作节水膜下滴灌示范推广总结一、项目来源抗旱保苗技术示范建设项目是农业部下达的旱作节水农业财政项目。自2003年以来,旱作节水项目已在我县示范推广面积近300hm2。六年来省土肥站严格按照《旱作节水专项资金合同书》组织落实,建成了抗旱保苗体系,形成了以补水和保水两大技术模式为核心的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模式。2008年旱作节水项目中的膜下滴灌灌溉施肥将在我县示范推广。二、项目区环境建平县座落在内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过渡带上,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区,年平均蒸发量1632毫米,年平均降雨量仅为4
2、80毫米,且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有些乡镇降雨量不足300毫米,主要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内。干旱少雨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春旱严重影响了当地大田作物播种时机和出苗率,农民收入低而不稳。三、目的意义灌溉施肥是利用现代农业节水灌溉系统不载体,将可溶性肥料溶于灌溉水中址接输送到作物根区,并可在灌水量、灌水时间、施肥量、施肥时间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精度。微灌施肥系统的部湿润灌溉和施肥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并在灌溉和施肥策略上做相应调整。确保微灌系统的良好管理并从中获取很好的经济效益。其主要特点
3、是:在灌水上(1)大幅度地减少灌水量。(2)灌溉均匀度提高。(3)局部灌溉。(4)多次灌溉。在施肥上(1)施肥次数增加;(2)施肥量减少;(3)施肥技术要求更加精确。膜下滴灌这项技术可以说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它具有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省工、增产、增收效益。为了完成省土肥站下达的指标,建成抗旱保苗技术集成体系,逐步形成以补水和保水两大技术模式,有效推进我县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促进当地粮食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不断增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现总结如下。四、项目实施内容与技术措施
4、(一)实施内容建立膜下滴灌示范区在建平县的建平镇老官杖子村无远家地组建立了膜下滴灌技术示范区200亩。实施经济作物为马铃薯。(二)技术措施任何一项技术执行不是单一的,是和其它相关的技术相关联的,只有和有关的技术配套,才能达到最佳效果。1.膜下滴灌技术模式膜下滴灌系统由首部、主管、支管和滴灌带组成,是滴灌技术、施肥技术与覆膜栽培技术的有机结合,其主要特点是加压的肥料溶液经过过滤,进入输水管及铺设在地膜下面的滴管(带),再由毛管上的灌水器滴入根层土壤,实现局部灌溉施肥一体的技术。该技术适合在我县蔬菜
5、大棚里、裸地的花生、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上推广。它的设计安装由推广技术人员和生产厂家的工程人员具体负责。后期设备管理由项目区的农民精心管护。全生育期灌水次数施肥时机和施肥量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降雨量,土壤墒情测定数值,农民一些好的种植经验而定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此试验摸索出一套适和我县的节水模式。马铃薯膜下滴灌施肥制度表生育时期微灌次数灌水定量m3/亩每次灌水配用尿素量(kg)施入纯养分量(Kg/亩)NP2O5K2O播种后-开花3952.3开花-膨大期61152.3膨大期-采收312合 计131
6、794.6注:种植前最好大水漫灌一次,施足底肥,最好用一次性长效肥,让后期少追磷、钾肥,以减少成本。2、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技术此项技术是以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技术为核心,配套使用机械深松技术和抗旱品种相集成的一项技术。即采用地膜覆盖播种机按农艺要求一次完成覆膜和播种的节水技术。达到增温保墒(增加有效积温60—110℃)、蓄水防旱、保持土壤疏松的作用,还可起到延长生育期(7—10天)、增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抑制杂草生长、促进作物根系发育的作用,促进玉米早熟、增产、改善品质,提高其种植效益。在已平整好的田块
7、上,按玉米种植行距开两条槽,使两槽中间和两边形成槽埂,再在槽埂上覆盖地膜,槽内播种玉米。双槽盖膜后,槽内地势低,可形成聚水漏斗,将床面上的降水集聚到孔内,便于植株吸收利用,提高降水利用率。3、抗旱保水剂拌种技术模式应用“博亚”牌抗旱保水剂拌种,可以抗旱保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调温保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团聚体、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出苗率和成活率、增产提质增效,投入产出比在1:10-30之间,最高达1:100以上。是节水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操作方法是:拌种前
8、将保水剂按1:100-500比例加入水中,待吸水成凝胶状后,将种子侵入,搅拌均匀后,取出晾晒,使大粒种子互不粘连,小粒种子互相搓散后即可;或者将保水剂按1%浓度对水,用于浸种,晾干后即形成包衣。若需要对种子进行其他药物处理,则先用农药,再用保水剂拌种也可。4、抗旱品种应用技术模式优良品种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据国内外专家测定,在各种增产因素中,遗传改良的作用占20.8—23.1%。因此,从选用优良品种入手,是经济、简捷,获得高产的有效途径。选用抗旱品种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尽可能使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