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600418
大小:2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4
《浅谈如何提高课程质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如何提高课程质量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在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体系建立起到引领作用。关键在于高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和办出特色为重点,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此,职业教育工作者更应关注课程质量问题。 【关键词】高职;课程质量;课程管理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急速膨胀的同时,质量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如何在扩招的同时保证和提高质量成为一个严峻而现实的问题,是每个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高职院校课程实
2、践与研究,从原来集中在高职教育的定位与发展,类型与层次等宏观问题的探讨转向到对课程与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等微观问题的深度研究。“课程”是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无论是专业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都必须借助“课程”这一平台才能实现。 A、课程质量的诟病 a、错误的价值观 狭隘于“理论,科学,知识”的价值观。高职院校普遍忽视职业教育的科研,现在的科研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重“科学,理论,知识”,轻“技术,实践,技能”的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技能比不上停留在理论和知识层面的论文,这种观念,是影响高职课程
3、质量保证的思想障碍。高等职业院校就是教学应用型院校,所有的科研都应该是改进高职的教学质量为取向。 b、滞后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狭隘“教学”的课程观。“大教学小课程”的观念已经潜移默化为一种“常识”,狭隘于“结果”的质量观。对质量的理解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控制理论中,“过程导致结果”。课程质量,是通过持续不断改善与提高的过程而体现出的一种课程的品质。总之,质量是一种结果,是由过程细节决定的。 c、专业课程资源的匾乏。人力资源、教学资源和财力资源匾乏。 人力资源主要是“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数
4、量和质量都不足,培养与引进由于缺乏实践导向的教师标准和政策,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基本以学历为准绳,技术型人才的引进也因种种原因而进展缓慢。企业人员进入为学生传授技能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而停留在纸面上。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程标准、习题库、多媒体课件、教案、范例和课程网站等。:除了教材以外其它资源几乎没有,且相对比较好的教材也匮乏。在教材编写和选用过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审议制度,如主编的资格认定、优秀教材选用的范围和标准,造成个别教材的编写质量不高或选用教材的内容陈旧等。 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多年来一直未能
5、达到GDP的4%等因素,同时经费使用效益和效率不高,使高等职业教育经费问题日益凸现。 d、粗放无序的管理 缺乏课程设置的流程,原则与审议等相关制度,造成课程设置变成“压缩”或者“剪切”本科课程计划。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普遍具有“应付”而缺乏“创新”价值取向,疏于探索与课程性质匹配的各种教学模式,采纳灌输教学模式。 刻意回避多方评价。由于对课程评价的目的,方法和技术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不深,导致课程评价目的偏离,方法单一,技术粗糙。 B、如何提高高职课程质量 构建完善的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是
6、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质量保证体系是指以保证和提高课程质量为目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导向,通过质量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在课程实践活动中,设立专门化组织,明确相关主体的职责,提供和优化课程资源,规范程序和过程,实施监控与评价等一系列课程管理活动。 a、正确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建立 学校上级部门作为教育科研的领导者和示范者,应引导带动学校工作的开展,做好顶层设计,形成之上而下规律,传播和推动正确的教育思想、先进的高职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 理清正确的课程理念。我国推崇的是课程实施更注重“工学结合
7、”的教学模式,课程评价更重视能力本位评价模式。 教学从业人员要从“经验型”向“学习研究型”角色转化。所谓“学习研究型”指的是学习新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技术技能,研究如何实施和更有效的实施教育教学。 最后是是经费与制度保证。思想观念的转变是痛苦和渐进的,加上人一般都固有的惰性,因此需要在制度和政策层面来保障教育科研的顺利进行。 b、认真设置课程 2012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其中明确课程体系的架构与说明,专业核心课程简介,教学进程安排及说明等,给课程设置提供了很
8、好的实施依据和参照标准。 c、建设与完善课程资源 随着国家教育经费达到GDP的4%,高职院校的财力会得到补充,给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已从原来的精品课程建设与评选提升到了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与共享,包括教材、课程标准、习题库、多媒体课件、教案、范例和课程网站等。需要相关课程团队积极开展建设工作。 d、科学管理课程 一般高职院校没有“课程管理”的理念,管理的范畴过于狭隘。所以只有“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没有“课程管理事故的认定与处理办法”。二是因为还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