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569130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4
《关于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几个问题的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几个问题的思考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代写论文,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营造民主、合作的学校文化氛围,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当然,教师参与课程设计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使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设计。 关键词:教师;课程设计;课程参与;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理念,这个理念赋予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管理课程的权力,而教师参与的课程设计则主要体现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作为一种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参与主要是指教师通过重构课程、介入课程决策、参与课程开发与研制活动而表达课程权力的一种意识与行为
2、。课程设计是将课程基本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我国奉行“自上而下”的课程设计模式,课程无论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都是由国家来设计和规定的,课程设计主体主要是教育行政人员,中小学教师基本充当“国家课程的执行者”这个角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设计工作逐步开始由教育行政人员、课程专家、教育教学专家等合力进行,但是与课程实施最密切的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却没有充分的机会参与课程设计。我们说,所谓“参与”,即行为主体自愿、主动地介入行动过程,并进行意见交流与权责分享,从而实现行为主体自主与自觉的一种活动态度。因此,“参与”就意味着决策分享和权责分担,意味着以团体
3、成员的身份进行合作、对话与交流,意味着思想的表达、意见的沟通和利益的体现,它是一种自主、自愿的活动,也是一种主观上的自觉意识。教师的课程参与既是自己的权力,也是专业职责。 一、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的必要性 1.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一方面是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在专业自主权上提升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教学工作本身专业化的需要。目前教师队伍综合素养不高,难以适应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难以开发校本课程。有教育科研意识,但缺乏教育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地方、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为地方、学校本位的教师培训(教师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的舞台,有
4、利于教师们在参与地方、学校本位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提升自己。 2.有利于形成民主、合作的氛围 教师在参与学校层面上的课程设计时,需要与其他教师进行合作,这个过程有利于教师合作文化的建设。促使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展开交流和对话,有利于打破原有独立作业的教学形态,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参与改革的教师之间逐渐形成伙伴关系。在这种民主、合作的教师文化氛围中,教师之间可以进一步进行合作和交流,形成良性循环。 3.有利于增强课程的适应性4 国家新的课程标准和可供学校选择的新教材为教师留下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力的空间。教师在确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的同时,应当
5、结合学校的实际,广泛地利用本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协调学校各类课程的关系,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提高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的适应性,从而有利于课程实施。 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的可能性 课程设计可以包括校外层面和校内层面。校外层面上的主要是指理想课程和文本课程,校内层面上主要是指理解课程和实施课程,可以从这个角度论述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的可能性。 1.校外层面 以往,在我国,在课外层面上,教师几乎没有参与课程设计的权力和意识,课程主要是由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研究和设计的。他们的决策虽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是却缺乏课程实践的直接经历,缺乏对课程的感性认识
6、。其后果是,设计出的课程有些不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甚至脱离了具体的教学实践,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课程设计的依据包括社会、学生和知识三个方面,依据的标准不同,导致结果也有很大差异。但是在实践活动中极少有纯粹建立在理论层次上的设计,所以教育活动的实践性要求我们对理论进行灵活运用。课程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需要考虑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这就离不开一线教师的参与。理论设计中,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育行政人员等可以体现社会的要求,也可以保证知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但不一定适合学生的发展和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是可能的而且也是
7、必要的。 2.校内层面 校内层面上的教师参与课程设计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学校、学生、教师自身的特点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的过程;二是教师结合本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所开发的校本课程。 校内层面上的教师的课程设计需要教师之间进行合作和交流,共同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践者,接触学生的机会最多,相对而言,他们更能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需要。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改变过去那种“教教材”的倾向。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对教材中的知识熟练掌握和驾驭,还需要教师根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