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稀宝牌锌硒宝片治疗厌食症120例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锌硒宝治疗小儿厌食症120例疗效探讨周玉凤1 朱绿英1 陈泽堂21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西抚州344000)2华东地质学院摘 要:观察了锌硒宝治疗厌食患儿的疗效反应,探讨了缺锌与厌食的关系。采取随机分组方法,用锌硒宝治疗120例患儿和好娃友治疗60例患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锌硒宝疗效显著优于好娃友(P<0.01),且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提示小儿厌食与缺锌关系密切,小儿生长发育阶段缺锌现象较普遍。经常补充锌,可减少和避免缺锌现象发生。关键词:锌;厌食症;小儿厌食、食欲不振、偏食在儿科门诊十分常见,硫酸锌治疗厌食症早有报道[1]。笔者几年
2、来用锌硒宝治疗小儿厌食症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来源于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门诊,治疗组120例,男63例,女57例,年龄8个月~12岁,5岁以下79例(6583%),病程1个月~2年,反复感染史58例,慢性腹泻史3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营养障碍,发锌低于正常值87例(725%),经必要化验检查,已除外了肝炎、结核及胃肠道本身的疾病。对照组60例,性别、年龄、病情相仿。1.2方法:治疗组服用锌硒宝片,1岁以下每天2次,每次1片;1~3岁每天3次,每次1片;4~7岁每天3次,每次2片;8~12岁每天
3、3次,每次3片,饭前嚼服。对照组用好娃友口服液消食开胃,按常规服用量给药,设4周为1疗程。2结果2.1疗效标准:显效:服用治疗2~3周食欲明显改善,服用4周食量已恢复正常。有效:服用治疗4周食欲明显改善,但食量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服用治疗4周后无明显食欲改善。2.2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48例,有效64例,无效8例,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24例,无效25例,有效率583%。经χ2检验,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χ2=72,P<001),本观察患儿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3讨 论本资料观察结果表明,锌硒宝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满意,也
4、就是说绝大多数小儿厌食症是由锌缺乏引起,提示小儿厌食与缺锌关系密切。营养学认为,缺锌最常见的症状是味觉减退、厌食[2]。厌食又可加重锌缺乏,两者互为因果,所以必须及时纠正。目前认为,锌对机体的重要性仅次于铁,位居第二。锌是机体中200多种酶的组成部分,参与了广泛的生化作用[3]。Henkin采用激光显微镜配合发射光谱分析法证实,锌定位于舌乳头表皮,对维持味蕾细胞的迅速再生起重要作用[4]。缺锌时唾液中磷酸酶含量减少,味蕾功能减退[2],唾液中味觉素含锌量减少,同时口腔粘膜上皮增生和角化不全,可阻塞味蕾小孔,使食物难于接触味蕾,故而不能引起味
5、觉[5],缺锌还可使羧基肽酶A的活力降低,导致消化功能减低[1]。锌硒宝是锌、硒、碘等多种微量元素的活性蛋白质,易于被机体吸收。口服锌硒宝既能纠正患儿体内锌元素的缺乏,使口腔唾液中磷酸酶含量增高,味觉素含锌量增加,味蕾与食物间的障碍解除,恢复味蕾的敏感度和功能,从而使食欲增加,同时又补充了机体内硒、碘等微量元素的缺乏,提高了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促进了机体的康复和消化功能的恢复。头发为人体的排泄器官之一,剪头发,方便易行,又无痛苦,因此,通过头发微量元素测定来诊断体内微量元素缺乏与否,各地十分盛行,其价值尚有争论[6]。本资料中,发锌低于正常者
6、87例,占72.5%,其余患儿均有明显的锌摄入不足和缺锌的明显临床表现,但发锌值却正常,这可能由于患儿营养不良,头发生长缓慢,锌在头发中积蓄造成,故发锌低于正常,有参照价值。发锌正常,应结合临床表现和锌摄入情况综合分析。单独试用锌剂治疗1个月有显效,也可作为诊断锌缺乏的一项重要依据[3]。本资料还提示,小儿时期缺锌现象较为普遍,从婴儿到少年都有发生,5岁以下居多,占65.83%,可能与小儿处在不断生长发育阶段,对锌元素需要量大,小儿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及饮食喂养不合理等因素有关。国际上已将食欲减退列为小儿缺锌的早期表现[5]。因此,小儿食欲减
7、退时就可试用锌剂治疗,同时增加动物性食物,这样便可减少和避免缺锌现象发生。参考文献[1]何金生,殷太安,马秋燕,等.硫酸锌治疗小儿厌食症116例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1984,64:572~574[2]苏祖裴,主编.实用儿童营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501~504[3]胡皓夫,主编.现代医学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04~205[4]洪昭毅,等.锌对低体重小儿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1982,62:415[5]孔祥瑞.锌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合理应用[J].上海医学,1982,4:228[6
8、]徐辉碧,徐立强,刘征先.关于头发微量元素争论[J].微量元素,1997,(1):1本文发表于《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1年第12期:30-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