仑头村位于珠江出海口的边上

仑头村位于珠江出海口的边上

ID:15469776

大小:765.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8-03

仑头村位于珠江出海口的边上_第1页
仑头村位于珠江出海口的边上_第2页
仑头村位于珠江出海口的边上_第3页
仑头村位于珠江出海口的边上_第4页
仑头村位于珠江出海口的边上_第5页
资源描述:

《仑头村位于珠江出海口的边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仑头村仑头村位于珠江出海口的边上,明洪武年间黎氏先人自北方迁居于此。不过,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数百年来陆续有“疍民”(水上人家)在此落脚安家。所以,在今天的四千多村民中,虽仍以黎姓为主,但零散的杂姓多达二千余个。仑头村的布局严整,有三条横街(南约、中约、北约大街),十道纵巷。面向珠江的“南溟黎氏宗祠”构造精美,早在1993的11月即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广州市内部控制的文物保护单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仑头村却为人们保留了另一份鲜活历史记忆。那些成立于人民公社化时期的集体经济组织的牌子,居然还奇迹般地挂着,个人承包者并且还利用这块从名称至质料都几十年不改的

2、老牌子继续从事经营。在“仑头综合商店”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为人民服务”的语录牌及毛主席框像依然完好;“仑头大队车缝服务组”的衣车还在转动;经营种子的承包人还用塑料薄膜套护着“仑头农业咨询服务站”的残破招牌;“仑头茶楼”还在继续低吟浅唱的故事。上述的经济组织的产权还属于集体,经营者的承包费还是交给仑头村委会。历史的踪迹,时代的印痕,与现代的发展交织着。一、发现点1、仑头村黎氏宗祠(必做题,5分)仑头村黎氏宗祠建于明代,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改建成为中华图腾博物馆。要求:请在“黎氏宗祠”牌匾前合影,照片出现这字。2、仑头村南溟黎公祠(必做题,

3、5分)仑头村南溟黎公祠建于清代,现已改建成为中华姓名博物馆。整座祠堂北靠小山南临珠江,左右共三路,中间有青云巷相隔,其中中路前后四进,气势恢宏。门上有“南溟黎公祠”石匾,上款记“光绪十七年(按:公元1891年)重建”。门后有篆书“启我云兮”木匾。要求:请在“南溟黎公祠”牌匾前合影,照片出现这字。3、月江黎公书室(必做题,5分)失落的历史,这书室的出处因由,已没法查找。这曾经的家塾,在以往一段时间,被改建成了“仑头茶楼”,现已恢复原状。要求:请在“月江黎公书室”牌匾前合影,照片中出现这字。4、国画大师黎雄才先生所书“仑头”村名(必做题,5分)仑头村的老牌坊因

4、为修路已经被拆掉。现在村名书写在一块大石头上。要求:请在刻有“仑头”两字的大石头旁合影,照片出现这字。5、仑头长堤(必做题,5分)连接仑头码头的是一条三四百米的长堤,长堤旁,种满了郁郁葱葱的大榕树。长堤上修有栈道,绿树成荫,设有不少长椅,方便村民休息。每隔二三米就有个缺口,缺口下面都有小码头,零散的疍民船在附近摇摆,远处的货轮数量不断增加,使这些小船看起来更加孤单和无助。要求:请在仑头码头的蓝色“渡口”铁牌旁合影。6、弥勒菩萨殿弥勒菩萨殿里的弥勒菩萨身后刻有金刚经的经文。7、仑头大队车缝服务组很古旧的缝纫店,用的是老式的缝纫衣车,村民说,它在解放前就已经存

5、在了。二、深度发现题:(选做题)1、仑头“黎氏宗祠”和“南溟黎公祠”的历史?A、仑头村黎氏宗祠--中华图腾博物馆仑头村黎氏宗祠建于明代,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改建成为中华图腾博物馆,这座200多年历史的祠堂翻新改造一新。博物馆占地1000多平方米,上千件展品按照华夏图腾起源、姓氏图腾、家族图腾、生肖图腾和商标图腾等分区布置。风格独特的面谱和雕塑,精美雅致的瓷器和版画,造型各异的门神和神佛画像……在古色古香的祠堂里,琳琅满目。图腾是人类族团姓氏所关联的某些物类或表征的图文标志,被运用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姓氏、图画、旗帜和服饰等,其实都是一种图腾。如

6、“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羊”为广州的图腾,国徽则是我们国家的图腾……B、仑头村南溟黎公祠—中华姓名博物馆南溟黎公祠在南郊新滘仑头乡。建于清代,始建年代不晚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建。整座祠堂北靠小山南临珠江,左右共三路,中间有青云巷相隔,其中中路前后四进,气势恢宏。南溟黎公祠坐北向南,主体建筑左右3路占地1700平方米。门前有宽大的院落,院北侧为方柱石栏杆。中路前后4进,均为面阔3间,碌筒瓦面,蓝琉璃瓦剪边。头进有八宇影壁,进深2间,5架分中用3柱。石鼓分别雕龙和凤,梁架柁墩精雕人物,叉手、托脚雕鳌鱼形。木门为对开

7、棋盘门,分上下两段,可各自开启,下段高1.63米。门上有“南溟黎公祠”石匾,上款记“光绪十七年(按:公元1891年)重建”。门后有篆书“启我云兮”木匾。灰塑瓦脊当中一段为50年代重塑。第2进拜廊6架两柱卷棚顶,与第3进大堂之硬山顶成勾连搭,拜廊后檐与大堂前檐共用檐柱。用月梁,雕饰繁复,上有装饰性强的丁头拱。第3进面阔3间15米,进深4间13米,15架5柱,硬山顶。有署乾隆壬寅年(乾隆四十七年即公1782年)的“润泽堂”木匣,楷书字体,端庄雄浑。据此可知本祠始建不晚于1782年。第4进面阔进深均3间,硬山顶,建在上4级台阶的台基上。山墙为红沙岩石脚。公祠现为

8、仑头村委会使用。2、“疍民”的由来?在隋朝、魏晋时期、宋元时期、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