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464022
大小:137.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03
《再生纸废水处理生化处理阶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再生纸废水处理生化处理阶段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与SBR工艺对比分析 1.工艺论述 1.1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简介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好氧生物膜法工艺,接触氧化池内设有填料,部分微生物以生物膜的形式固着生长在填料表面,部分则是絮状悬浮生长于水中。该工艺兼有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二者的特点。 池内加设适宜形状和比表面积较大的生物膜载体填料,这样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由于内部的缺氧环境势必形成生物膜内层供氧不足甚至处于厌氧状态,这样在生物膜中形成了由厌氧菌、兼性菌和好氧菌以及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形成的长食物链的生物群落,能有效地将不能好氧生物降解的CO
2、D部分厌氧降解为可生化的有机物。 由于池内填充了大量的生物膜载体填料,填料上下两端多数用网格状支架固定,当填料下部的曝气系统发生故障时,维修工作将十分麻烦。 填料易老化,一般4-6年需更换一次。 由于前端物化处理后废水中SS含量较低,生物膜固着的载体较少,导致生物膜比重较小,极易造成脱膜,挂膜不稳定。脱落的生物膜和絮状污泥在二沉池沉淀效果较差,易导致出水SS超标。 1.2SBR工艺简介 在序批式反应器系统(SequencingBatchReactor简称SBR法)中,曝气池、二沉池合二为一,在单一反应池内利用活性污泥完成污水的生物处理和
3、固液分离,SBR是污水活性污泥生化处理系统的先驱,然而直到最近几年随着监控与测试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一技术才得以完全更新并被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推荐为一项低投资、低操作成本及低维修费用,高效益的环境处理新技术。据EPA调查,在污水流量一定时,选择SBR要比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处理费用节省许多,这一点已被大量的工程实例所证实。 工艺运行方式 SBR工艺主体构筑物由SBR反应池组成,SBR反应池的运行操作由进水、反应、沉淀、滗水和待机五个阶段组成。 进水期:污水进入反应池。 反应期:污水进入反应池中发生生化反应,在这阶段可以只混合不曝气,或
4、既混合又曝气,使污水处在反复的好氧-缺氧中,反应期的长短一般由进水水质及所要求的处理程度而定。 沉降期:在此阶段反应器内混合液进行固液分离,因该阶段在完全静止条件下进行,表面水力和固体负荷低,沉淀效率高于一般沉淀池的沉淀效率。 排水期:当沉淀阶段结束,设置在反应池末端的滗水器开动,将上清液缓缓滗出池外,当池内水位降到低水位时停止滗水。 待机期:本处理系统多池运行,在每池滗水后完成了一个运行周期,在实际操作中,滗水所需时间往往小于理论最大时间,故滗水完成后两周期间闲置时间就是待机期,该阶段可视污水的水质、水量和处理要求决定其长短或取消。在此阶
5、段可以从反应池排出剩余活性污泥。反应池排出的剩余污泥泥龄长,已基本稳定。 SBR法与其它活性污泥处理技术比较有以下优点: SBR系统以一组反应池取代了传统方法及其它变型方法中的初次沉淀池、曝气池及二次沉淀池,整体结构紧凑简单,无需复杂的管线传输,系统操作简单且更具有灵活性。 SBR反应池具有调节池均质的作用,可最大限度地承受高峰BOD5浓度及有毒化学物质对系统的影响。 在污水流量低于设计值时,SBR系统可以调节液位计的设定值使用反应池部分容积,或调节反应时间,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电耗。其它生物处理方法则无这样的功能。 因为对于每个反应单体
6、而言出水是间断的,在高负荷时活性污泥不会流失,因而可以保持SBR系统在高负荷时的处理效率。而其它的生物处理方法在高流量负荷时经常会出现活性污泥流失的问题。 SBR在固液分离时整体水体接近完全静止状态,不会发生短流现象,同时,在沉淀阶段整个SBR反应池容积都用于固液分离,较小的活性污泥颗粒都可得到有效的固液分离,因此,SBR的出水质量高于其它的生物处理方法。 易产生污泥膨胀的丝状细菌在SBR反应池中因反应条件的不断的循环变化而得到有效的抑制。而污泥膨胀问题是其它活性污泥方法中很常见且很难控制的问题之一。 采用了稳定的自动化控制和先进的探测仪器
7、和设备,以保证出水水质达到《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1)和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 模块设计而有利于处理规模增加时的扩建工程。 处理流程简洁,控制灵活,可根据进水水质和出水水质控制指标处理水量,改变运行周期及工艺处理方法,适应性很强。 2.工艺设计和经济比较 下面选择两个方案分别对生物接触氧化和SBR工艺进行经济比较分析。 2.1方案一 2.1.1原水水量水质 Q 3600m3/d CODCr 1700mg/l BOD5 450m
8、g/l SS 1250mg/l 2.1.2两种工艺对比分析的基础条件 废水经过收浆后进入超效浅层气浮系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