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惩罚与激励的边缘.论文

在惩罚与激励的边缘.论文

ID:15459474

大小:3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3

在惩罚与激励的边缘.论文_第1页
在惩罚与激励的边缘.论文_第2页
在惩罚与激励的边缘.论文_第3页
在惩罚与激励的边缘.论文_第4页
在惩罚与激励的边缘.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惩罚与激励的边缘.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惩罚与激励 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自然会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激励与惩罚是很常用的两种手段。激励包括赞许、表扬和奖赏等。适当的激励可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尊感,促使其更自觉地坚持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惩罚是一种强刺激。当学生犯了错误,不惩罚不足以起到教育作用时就要用到惩罚的手段。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通过激励与惩罚达到了预期目的。有些甚至得到与其所期待的相反结果。不少人对激励和惩罚的认识不够,忽视有关的比较应用。一、激励与惩罚的应用必须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主要是让这两种手段

2、所要达到的目的处于教师的个人利益之外。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而许多教师都会不由自主地站在本学科的角度对待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虽然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实现自我认识中对学生的良好表现的培养和不良表现的转变,但另一方面又会限制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因为学生在一个方面得到了强化,在另一个方面就有可能弱化。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所以我们运用激励与惩罚时就要站得高一些,不可影响学生的其他方面。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二、激励与惩罚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励与惩罚手段应用的最终结果是

3、让学生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从本质上说是教育教学上的过程性手段。我们不能让学生误认为它们是终结性手段从而在做事时只是有意得到激励和避免惩罚。这样教育教学就会有相反结果。但我们可通过这些过程性手段使学生认识到正确和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会给自己、他人及社会带来相反的影响。学生将会不断强化自己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弱化或去除自身的错误及消极因素。量的积累导致质的突破,关键看我们教师要把学生的量变建立在什么样的认识之上。我们始终要记住:不管采用什么“妙法”,最终还是要让学生健康成长。三、激励与惩罚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建立在一

4、定的认识之上:教育的对象是什么?教学目标要实现的是什么?我们都知道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全体公民的参与。每个人都是社会发展的必备力量。我们的教学自然也要面对全体学生,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其成为有用人才。激励与惩罚作为教学中的手段,实施的对象也应是全体学生。在实践中我们总是认为学习自觉的学生没有必要再激励。又因这样的学生很少犯错误,当然也很少惩罚。另外对于那些成绩不好又不多事的学生,因其默默无闻更易被忽视。而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则总是批评或惩罚。现在看来这些做法对三方都造成了伤害:对前者显然过于放心,除了对学习较为关注外,对其它表现

5、忽视不少,抑制了其追求更大进步的动力;对中间者显得挺残酷,让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弱化了成才意识,埋没了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对后者不自觉中流露出了偏见,甚至由此漠视他们的其它优势,使其找不到自信心,在成长之路上设置了障碍。我们要同时关注各方学生,激励时要激励,惩罚时要惩罚,且要避免学生产生误解。 然而在教育教学中有很多例子常使教师困惑。下面将分别就激励与惩罚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在激励方面,我们得出以下认识:一、激励要兼顾学生个体中的多种元素  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位学习较好的女生刚上九年级时因背英语单词、课文等很积极,受到了英语老师

6、的表扬。结果她以后更加主动地找老师背了。每回老师都会给她加分,并再次表扬她。谁知到了期中考试时她的成绩只占中等水平,大大出乎老师的预料。这里用到了激励的手段,并且产生了效果:学生的确更积极了。其背单词、课文的行为得到了强化。而英语学科的其它方面导致弱化,成绩并不好。学生行为         教师反应          学生反应         结果背单词、课文        加分、表扬      背得更积极     成绩却不好等很积极           (刺激物)      (正性强化)     (其它项弱化)因此我们在激励

7、时不要顾此失彼,要兼顾学生个体中的多种元素,否则将大大影响效果。二、激励要有适当的刺激物  先看这个事例:一位七年级的教师在上课时总喜欢称赞一个男孩。因为这个男孩爱上讲台做题,并基本能做正确。结果老师说:“你真聪明。”甚至有时举例时也不由自主说道“……是我们班很聪明的学生。”又转而鼓励其他学生:“你们也应该像他那样积极做题。”结果其他学生并没有反应。其实理由很简单: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有错误的归因,且没有考虑其他学生的情感。因为“聪明”只是个例,不属于普遍现象。而且一味用这种方式表扬某个学生,对其他学生会造成伤害。所以没有找准刺激

8、物,也就不会对其他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如果换个方式说“……很聪明,但更努力。如果大家都像他那样努力,我会很高兴。下次我要看还有谁表现更积极。”“努力”是大家都可能实现的,将其作为刺激物,则会对其他学生真正产生激励作用。所以教师在激励时要考虑全面,否则会影响教学的效果,甚至走向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