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岩石壳的形成及大陆的演化

古岩石壳的形成及大陆的演化

ID:15454862

大小:8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3

古岩石壳的形成及大陆的演化_第1页
古岩石壳的形成及大陆的演化_第2页
古岩石壳的形成及大陆的演化_第3页
古岩石壳的形成及大陆的演化_第4页
古岩石壳的形成及大陆的演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岩石壳的形成及大陆的演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地球科学原理之14古岩石壳的形成及大陆的演化广东海洋大学廖永岩(电子信箱:rock6783@126.com)前面几回我们分析了冰川的地质作用,下面我们就利用冰川的地质作用原理,来具体分析古岩石壳的形成及大陆的演化。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原始地球形成后,因重力不断收缩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物质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物质上浮组成地幔(刘本培和蔡运龙,2000;Ringwood,1979)。那时地球太热,表面呈岩浆状态,还没有形成地壳;也没有海洋,H2O都是以水蒸气的形式存在于原始大

2、气中。约40~38亿年前,地球由于不断的热辐射,温度逐渐降低。当表面温度低于岩浆的凝固点时,最原始的岩石壳(古岩石壳)形成开始,至25亿年前,古岩石壳形成完成(张均,1998;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0)。岩石壳没有形成之前,熔浆物质的排列,呈越接近地心,密度越大,越接近地表,密度越小(见图2)。首先固化的是相对较轻的、含高SiO2的花岗岩类。所以,古岩石壳,完全由高SiO2岩石(如花岗岩)构成,就是所谓的花岗岩类岩石壳。图2.地球的内部结构.A,岩石圈;B,软流圈;C,部分上地幔;D,下地幔;E,地核;F,地幔浮力面总体来说,先形

3、成的岩石壳,密度较小,相对较轻,如花岗岩。由于密度较轻的物质已先固化,留下的是密度较大的岩浆,所以,后形成的岩石密度较大,较重,如玄武岩类。所以,先形成的岩石层(或岩石壳)和后形成的岩石层(或岩石壳)相互作用时,总是先形成的岩石壳由于密度较小,较轻而位于上方,而后形成的岩石壳由于密度较大,较重而位于下方。同样,先形成的大陆,较轻;而后形成的大陆,较重。不同时代形成的大陆板块,密度不一样。越古老的板块越轻,越新的板块越重。由不同时代的岩石共同形成的板块,密度由各个时期形成的板块所占的比例来决定这个板块的比重。所以,岩石或板块的比重,是由岩石或

4、板块在地史上形成的先后决定的。地壳一旦形成,因为岩石壳是热的不良导体,地球内部的热量不容易传出来。而地球表面由于不断向外辐射热量,温度不断降低,当温度降至100℃时,大量的水蒸气凝聚成液态的水,就形成了原始的海洋。原始的海洋约形成于38亿年前(张均,1998)没有冰川形成以前的地球演化早期,不可能有造海运动和造山运动。所以,原始地球表面差不多完全由海洋占据,大地水准面大体很平整,远没有现在这么凹凸不平(图8,a,A)。仅有象月球的环形山一样,由于外星体撞击而成的小块突起。我们将这时的海洋岩石壳,称为古岩石壳(或古岩石圈)。自地球上第一次形成

5、极地大冰盖(Kaufmanet.Al.,1997;Donnadieuet.al.,2004),地球的演化开始。冰川形成时,根据造海作用原理,古岩石壳有的地方被撕裂,形成洋中脊,由洋中脊演化出次生海洋岩石壳(简称海洋岩石壳)。由海洋岩石壳形成的海洋,简称次生海洋(见图8,b);由古岩石壳形成的海洋简称为古海洋(见图8,a)。虽然海洋岩石壳比重稍比古岩石壳重,但相差不大。所以,海洋岩壳和古岩石壳的厚度相差不大,次生海洋和古海洋的深度也相差不太大。古海洋和次生海洋连为一体(见图8,b)。图8.古岩石圈的形成和大陆的演化.A,古岩石圈;B次大陆岩石

6、壳;C,陆核;D,较新形成的大陆岩石壳;E,最新大陆岩石壳;F;海洋岩石壳.古岩石壳和海洋岩石壳的厚薄相差不大。所以,冰川消融,地球收缩时,在造陆作用的作用下,它们形成陆地的方式也差不多(见图8)。古壳和洋壳均比较薄,在冰川的造陆作用下,形成的海盆(地向斜)不会太大(见图9),海盆和海山(地背斜)具有多而小的特点。大量地向斜和地背斜相间排列(见图9,c)。当冰川进一步消融,地球进一步收缩时,地向斜演化成地槽(见图9,d)。地槽再进一步演变成中央隆起。由于地球的不断收缩,最后,大小不等的许多中央隆起和相间其间的拗陷的地背斜一起,共同拼贴成陆核

7、(见图9,e-f)。这样,就出现了由古壳形成的陆核,或由洋壳形成的陆核,或由古壳和洋共同形成的陆核(见图9)。这些陆核分布于古海洋或次生海洋中,就成为地球上最早的陆核。这些陆核的特点是:数目较多,但规模都较小(见图8,b)。图9.陆核形成过程.a,示没有陆核的地球;b,示a图框内地壳的一部分放大;c,示地壳出现地向斜和地背斜(褶皱);d,示褶皱挤压;e,褶皱挤压拼接;f,示已出现陆核的地球。A,海盆(或地向斜或地槽);B,地背斜;C,海洋岩石圈;D,陆核.在下一次冰川引起的造海过程中,又会形成更多的洋壳。而在造陆过程中,这些大小不等的陆核经

8、过进一步的拼贴,就形成了较大的陆核(见图8,c)。整个太古宙、元古宙,经过了2次以上大的冰川形成与消融(Kaufmanet.Al.,1997;Donnadieuet.al.,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