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共同美”讨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共同美”讨论概述

ID:15454045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3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共同美”讨论概述_第1页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共同美”讨论概述_第2页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共同美”讨论概述_第3页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共同美”讨论概述_第4页
资源描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共同美”讨论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共同美”讨论概述  [摘要]1977年何其芳的散文《毛泽东之歌》披露了当年毛泽东对“共同美”的看法,一时关于“共同美”成为讨论的热点。“共同美”讨论的意义不止于“共同美”本身,而且深入到了对“共同人性”的探讨,并且开启了1980年代的“美学热”。  [关键词]“共同美”;论争;“共同人性”  近年来关于“1980年代”的研究逐渐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当下的许多问题都被追索到1980年代去寻找起因。发生在1970年代末的“美学热”因其“动因”的性质成为研究“1980年代”美学绕不

2、过的关键。因为美学界、文学界几乎所有在1980年代讨论的问题在“美学热”中都提了出来,并且进行了深入研究。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美学热”是1980年代美学的“起点”。关于“共同美”的讨论又是这个“起点”的“起点”。  “美学热”开端于对“共同美”问题的讨论,“共同美”即讨论各个阶级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的美。这个问题在“文革”及“文革”之前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是不会被讨论的,因为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阶级性高于人性,人性首先表现为阶级性,因此不同阶级之间“不可能”存在对美的相同看法。但是随着“文革”的

3、结束,国家意识形态开始调整变化,“共同美”问题渐渐浮出水面。该问题的触发点是:1977年何其芳发表在《人民文学》第9期上纪念毛泽东的一篇散文《毛泽东之歌》,文中披露了当年毛泽东对“共同美”的看法。何其芳在文中回忆:毛泽东在一次与他的谈话中说道,“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各个阶级也有共同的美。‘口之于味,有同嗜焉。’”[1]该文顿时激起了一连串的震荡。从1978年到1982年左右,《文艺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战线》、《广西民族学院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了数十篇关于“共

4、同美”的讨论文章。  虽然根据何其芳的回忆,毛泽东在1961年就讲过各个阶级也有共同的美,但讨论各方对“共同美”的看法仍存在分歧。叶茂康的《美有阶级美和共同美之分吗?》从“美是生活”的客观论角度否定了“共同美”的存在。叶茂康指出,美是客观存在的,不因欣赏者的阶级属性不同而有所改变,所以不存在不同阶级的美,自然也不存在和它所对应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共同美”。姜浪萍也认为“美只依附于历史,不依附于阶级”[2],姜浪萍在否定美的阶级性的同时否定了“共同美”。从叶、姜的文章中可以看到美的客观论成为否定“共同美”存在

5、的理论基础之一。否定“共同美”存在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美的阶级论,陈东冠在《“共同美”在哪里?――与邱明正同志商榷》和《再论“共同美”在哪里?》两篇文章中指出,美的意识是有阶级性的,不存在超越阶级性的各阶级的“共同美”。  在肯定存在“共同美”的文章中,朱立元、张玉能的《浅谈共同美的生理、心理基础》一文强调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克地、锡坤的《美、美感和艺术美,不同阶级也有共同美》一文强调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经过长期磨练形成的“美的概念”在审美活动中的中介作用。该文认为,这种“美的概念”虽然带有

6、“鲜明的阶级功利色彩”,但是当各阶级的功利性趋同的时候,他们的审美活动就会表现出某种共同性。而且这种“美的概念”是在长期地吸收了历史上诸多关于美的看法和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会具有一些各个阶级之间共同的东西。这些文章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美是一种纯客观的存在和审美具有绝对的阶级差别的观点,将“共同美”理解成审美主体共同的审美感受,并认为这种审美感受在各阶级之间是可以沟通的。  另一些文章认为,不同阶级之间存在“共同美”的基础不在审美客体,而在关系。洪毅然的《简论美和审美意识的阶级性和共同性》一文从美的产生

7、在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入手,指出“共同美”的产生取决于不同阶级面对同一事物时是否处于相同的关系中,如果关系相同或相似,那么就会感到相同或相似的美,反之则无法产生“共同美”。持类似观点的还有钟子翱,他在《论共同美》一文中指出,不应该孤立地从主体或客体的方面去寻找“共同美”存在的基础,而应该从主体和客体之间之所以能够建立审美联系的原因入手来寻找“共同美”存在的依据。这里还要提到张松泉的《共同美问题初探》,文中提到了“阶级性是不同阶级的个性,而人性则是各个阶级的共性……这就是‘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不同阶级之间

8、也有共同美’这一美学命题的哲学基础。”张松泉在这里把人性看作是各个阶级能够存在“共同美”的基础。另一些文章选择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物质实践”这一观点作为基础来论证“共同美”的存在。这些文章有:李戎的《略论共同美》(《文艺报》1980年第4期);王振复的《从社会实践看共同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2期);朱光潜的《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文艺研究》1979年第3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