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436321
大小:3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3
《b型俯冲与a型俯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B型俯冲与A型俯冲B型俯冲与A型俯冲是俯冲作用的两种基本类型。所谓俯冲作用即某一板块向另一板块的潜入过程。依潜入和被潜入板块性质(主要是地壳类型)的不同可区分为上述两种基本俯冲类型。B型俯冲B型俯冲(Binioffsubduction)即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之下的俯冲,也可以是大大洋板块向另一小大洋板块的俯冲。[url=]由于该类俯冲总是沿贝尼奥夫带俯冲[/url][D1],而贝尼奥夫带又总是与洋缘海沟相伴随,海沟又是大洋板块俯冲潜没的场所,故该类俯冲就以美国地质学家H.Binioff姓氏的第一个字母“B”来命名。B型俯冲,包括洋—陆俯冲(有边缘海和无边缘海)和洋—洋俯冲。典型的B型俯冲发育于
2、太平洋东、西两岸,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的爪哇海沟,大西洋的波多黎各海沟和南桑德韦尔奇海沟,以及地中海克里特岛南缘的海伦尼海沟。日本学者上田诚也(Uyeda,1982)依据岛弧是大陆弧或大洋弧把B型俯冲又进一步分为两种类型,即智利型和马里亚纳型。在智利型俯冲中,两个板块联结紧密,包括弧后在内的整个弧沟系都处于挤压状态,弧后没有以洋壳为基底的盆地,弧后地震发震是逆冲型的,贝尼奥夫带倾角缓、海沟浅,有增生的俯冲杂岩;在马里亚纳型俯冲中,两个板块实际是脱离的,弧后是拉张的,弧后地震发震是正断层型的,贝尼奥夫带倾角陡,海沟处没有增生的俯冲杂岩。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上部板块相对于海沟其运动方向大不相同的缘故
3、。如果上部板块的运动方向趋向于远离海沟(如菲律宾海板块),则发生马里亚纳型俯冲;反之,当上部板块向海沟推进时(如南美板块),则其俯冲方式是智利型的。A型俯冲A型俯冲(Ampferersubduction)是发生在大陆板块之间的俯冲,又称陆内俯冲或大陆俯冲、陆—陆俯冲。用字母A来命名,是为纪念阿尔卑斯山的著名研究家奥地利学者O.Ampferer(安普费若)之故,是他首先提出了阿尔卑斯山大陆地壳曾遭受过俯冲潜没的概念。A型俯冲指由于地壳与其上地幔分离而向旁侧的陆壳发生的俯冲,与强烈的挤压作用有关,因而常发育于造山带的前陆地区,即造山带与克拉通之间。基于此,一些学者认为印度板块现已俯冲到欧亚板块之
4、下,形成了喜马拉雅式碰撞构造(Himalayamcollsiontectonics)。该碰撞构造的动力学表现是,陆内缩短作用及大陆物质在印度板块俯冲端分别向东、西两侧的排出作用,从而造成大陆壳的双层重叠,使陆壳加厚形成高耸的山脉。A型俯冲在我国大陆内部的表现则是扬子板块自南而北,西伯利亚板块自北而南在华北板块之下的俯冲,特别是我国大别—苏鲁地区,由拖着大别—苏鲁地块的扬子板块,在华北地块下部所构成的陆—陆俯冲(图5.17),不只是形成高耸的大别山,在苏鲁地块南、北两沿分别造成了逆、正断层,而且(也是更重要的是)形成并折返露布于地表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UHPM)。由于UHPM带出露直接涉
5、及到地幔深处的动力学过程,所以我国已决定在该地区(江苏东海)实施第一口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以检验UHPM带的形成和折返机制,并为地幔动力学过程提供资料和数据。A型俯冲一般不造成火山活动,地震亦多系浅源地震,但热流值很高。由于A型俯冲常形成多层板片状的逆冲推覆构造,加厚了陆壳厚度,形成了高耸的山脉。这都表明,大陆岩石圈的内部堆垒、俯冲或消减所引起的水平缩短是内硅铝层造山的一个重要机制。与俯冲作用相对应的是仰冲作用,即洋壳板片上冲到过渡型地壳(洋壳与陆壳过渡类型,如岛弧)或陆壳之上的过程,如阿曼的塞舌尔、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巴布亚、意大利的北亚平宁、我国喜马拉雅西部的琼巴等地的蛇绿岩推覆体,即是由洋壳
6、向陆壳的仰冲作用而移置定位的。俯冲深度和俯冲角度全球许多俯冲带的岩石圈已经过详细的地球物理调查,发现俯冲板块具有高阻、高波速和高品质因数特征。图5.18即为横穿汤加海沟的反演地震体波品质因数Q的典型剖面。由图可见,高Q值的俯冲板块一直延伸到670km间断面附近,软流圈对应低Q值。在俯冲板块上方的楔形部位Q值极低,反映伴随俯冲的上升岩浆活动。一个厚达百余千米的俯冲板块下插到670km界面附近,必然伴随有深源地震。在图5.18中所示的斐济—汤加俯冲带,的确多有深500km的地震发生,最深可达700km。深源地震数据支持了上述高速体所反映的板块俯冲,并沿670km界面积聚的假说。此外,一些地球物理
7、学家(S.P.Grand等,1997)还提出,俯冲板块可穿过670km及之下的中幔圈一直俯冲到核幔边界,这是一个令人惊异的想像,尽管并未得到多数学者的公认,也还存在许多被否定的论据,但俯冲板块继续前冲和积聚是可能发生的,不过,冷板块继续向下俯冲并穿过下地幔是难以用板块拖曳力来解释的。板块俯冲的角度(谢鸿森等,1997):经对全球各大俯冲带的观测,俯冲角度在20°~90°之间,但大多在45°左右。常识告诉我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