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3s”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和建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3S”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和建议摘 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文章简述了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3S”技术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发展过程和应用现状,提出了加速林区建设中3S技术应用的若干建议。关键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3S”技术;应用现状;展望及建议1 建立“3S”系统的必要性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四大重点国有林区之一,总面积1067.7万hm2,在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林业和生态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其森林生态系统具有
2、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是呼伦贝尔草原和松嫩平原的天然生态屏障,是我国北方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气候、保土蓄水、固碳供氧、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为保护这片绿色林海,科学应用“3S”新技术进行资源监测、灾害预警、规划设计、辅助决策等方面已提到林区重要议事日程。应用高新技术,建立“3S”系统,对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建设新林区是林区发展的必然趋势。2 “3S”系统的作用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用高新技术加强森林
3、资源管理已经成为迫切的需要。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上,在保持可持续发展等重要问题上,“3S”系统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支撑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监测:包括各类资源专项调查和监测。如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等。二是灾害预警:用于森林灾害的预测和分析。如森林火灾分析、森林病虫害的监测等。三是规划设计:造林及低产林改造规划、森林采伐和抚育采伐更新及封山育林设计等。四是辅助决策利用“3S”系统,通过系列决策模型构建和比较,为林业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 “3S”技术在内蒙古大兴
4、安岭林区的应用现状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末期(1997年)间应用RS(航空遥感)技术。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在国有林业局总体设计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大规模使用航测照片,改变调查测绘工作的方法和程序,提高了调查速度和精度;1998年,国家林业局规划院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进行UNDP(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广项目,引进了TM卫片,并在内蒙古库都尔林业局进行TM卫片应用试点工作,同时,在全林区范围建立目视解译标志,只对地类、郁闭度、树种、龄组等因子进行了卫片判读工作。1999~2003
5、年间,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把TM卫片全面应用到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中。同时引进了GPS手持机,全面应用到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和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辅助定位工作中。进入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标志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以GIS、RS、GPS为代表的空间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引起林业系统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已提到工作日程上来进入新世纪,尤其从2000年以来,随着全国林业的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革新,GIS技术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得到长足发
6、展。①对涵盖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26个林业局、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周边地区的400多幅1∶50000原版地形图进行了等高线矢量化,全部达到电子化。②以林业局为单位,建立了GIS系统,电子林相图达到了属性挂接、坐标查询等功能。③卫片数据处理技术日臻完善,RS与GIS相结合,全面应用到森林资源清查、规划设计调查和资源监测工作中。④利用GIS系统制作各类专题图,专题图制作快捷、准确且质量、精度高。⑤在建立GIS系统的基础上,林区在森林防火领域基本建立了防扑火地理信息管理系统。4 展望及建议4.1 展望“3S”技术的发展,
7、为林业现代化描绘出一幅宏伟的蓝图,采用当今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全新概念的数据采集和数据更新方法,从RS技术中获取多时相的遥感信息,由GPS定位和导航,进入GIS进行数据综合分析处理,提供动态的资源数据和丰富的图文数表,最终提出决策实施方案。逐步替代传统的调查、规划、监测和管理手段,使林业行业由单一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迈上多元化、现代化的建设发展道路。在现有的基础上短时间内使林区"3S"技术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将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建设现代林业具有重大意义。4.1.1 以GIS为基础,建立林业集
8、成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投入力度,开发林业的专题信息管理系统,如森林资源分布、珍稀动植物分布、自然保护区、防火、森防、灾害分布、人事档案等等,形成一个信息丰富、动态的林业集成信息管理系统。4.1.2 以环境与资源数据为基础,建立环境与资源综合监测体系随着环境与资源数据库的不断开发,将初步建立各专题监测系统,如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灾害监测、陆生野生动植物监测、湿地资源监测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监测体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