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420424
大小:50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3
《信鸽、鸽子拉肚子、拉稀的治疗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观赏鸽、信鸽、肉鸽、鸽子拉肚子、拉稀便的治疗方法鸽友们饲养鸽子时,经常遇到鸽子拉肚子的情况,拉肚子的鸽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严重者很快导致死亡。但是对于门外汉的新鸽友们来说治好一只鸽子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有没有简单有效地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药物介绍: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的第三代药物,诺氟沙星又称氟哌酸,是人们常用的止泻药),黄连素用药方法:第一种治疗方式:每天早上和晚上服用黄连素四分之一片,鸽子不会主动吃,可以人工用手强行塞进鸽子口中,一般服用一天后,鸽子会先由水便形成绿便,2到3天后鸽子正常排便、精神状况恢复。要注意的是,在鸽子生病期间不爱进食,所以要尽量用小粒的食物引诱
2、其进食,待其身体恢复之后可正常喂食大粒的玉米等食物。有条件的话,最好在鸽子生病期间每天补充一片维生素C。第二种治疗方式:每天给鸽子服用半片氧氟沙星也能有效治疗鸽子水便的状况,其他事项与第一种治疗方式相同。以下是更专业的鸽病治疗方法,以供鸽友们参考:造成水便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1、精神因素。如:紧迫性水便,饲料配方突然更换,食盐、青菜超量。生活环境不安宁、丧偶,不适应新住所等等,都会引起鸽子的水便,这类水便的治疗应从清除紧张情绪上入手,施以常规药物便可治愈,但如治疗不及时,便会诱发其它并发症。2、疾病因素。多为细菌、病毒、寄生虫侵入鸽体而造成水便。这类水便多为有色水便。如浓白色、血红
3、色、绿色、石灰水样、浓液等等。并伴有腥、臭及体态异常等外部症状子选手 . / 发现水便发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信鸽体内缺少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造成的,应该大剂量的补充多种维生素,同时喂一些高蛋白质高脂肪的食物,使信鸽在时期内病情好转,自愈。具体操纵如下: 1)信鸽水便发生,有爱喝水的情况,这时应配置兽用21多维它水给信鸽服用,比例为1-2克对100到150毫升温开水,同时喂消炎药氧氟沙星半片,食物为容易消化的,如大米,小麦,饲料,高梁等。 2)按上述,一到二天后,信鸽情况好转,由水便转为绿便,便已成形,而且信鸽食欲正常,喝水减少,这时应去掉消炎药,让信鸽自由喝多维它水,食物加入花生,
4、花生应切碎,便于信鸽消化。 3)按上述,二天三天后,信鸽情况正常,便已正常,这时应把多维它水按说明书上的正常用量给信鸽服用,同时可以喂玉米,大豆等难消化的食物。 引起鸽子“水泻”疾病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1)俗话说“病从口入”,鸽子吃了发霉菌饲料或饮了脏水而引起“水泻”。 (2)由“天落鸟”或新引进的带菌鸽传染。 (3)由带菌的父母鸽传染下来,使幼鸽也带菌。一量气温骤变,体虚鸽容易发病。 (4)在集鸽训放中受到带菌鸽的传染。 消除鸽病的原则是:“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预防方法: (1)坚决不喂发霉的饮料,一旦发现
5、饲料有霉味,就应立即暴晒或清洗。如果霉得较严重就应当丢弃这些饲料。 (2)每天换水。如果水中放了维生素或其他营养品就应当当天饮完。喝不完也要坚决倒掉不要舍不得。因为这些营养水同样也是细菌和病毒的培养剂。 (3)经常到房顶上清除积水,疏通下水道,确保房顶没有积水,脏水。 (4)有“天落鸟”进棚马上隔离,发现“水泻”立即宰杀。引进的新鸽子,先要单独养一个月,确诊没有疾病再放入大棚与其他鸽接触。 “水泻”是由哪些病病引起的呢?主要有5种严重的病症引起的,它们是: (1)沙门氏菌病。 (2)“新城疫”感染。 (3)鸽腺病毒感染。 (4)大
6、肠杆菌疾病。 (5)禽霍乱和溃疡性肠炎。 以上病症症状基本相同。粪便稀烂,有绿色稀便,病鸽精神萎糜,闭目缩颈,无食欲,口渴脱水,腹部膨胀,站立不稳。后期病症;头部颤抖,有扭曲,旋转等现象。 在大城市有鸽医或动物保健院,可先进行化验大便,然后确认治疗。在小城镇,没有医院和兽医,要确诊是那种病是很困难的,只能难过实践摸索,用“土方法”进行治疗。 少华先生将治疗“水泻”分成几个步骤并总结了至关重要的几个“注意点”。 第一步:将病鸽隔离。有条件的最好一羽一间小房间;没有条件的只能进“通铺”,一个病房关几只。在病房里每天用消毒水喷洒,以防交错感
7、染。同时在地面上铺一层蜂窝煤的煤灰。有的鸽友主张用生石灰。但万一生石灰飘进鸽眼,那就麻烦了,用煤球灰也容易。在小城镇烧蜂窝煤的人家很多,煤灰到处可见。 第二步:尚未感染的鸽子,全群用0.1%的链霉素饮水作紧急预防。并用5%来苏尔喷洒消毒。三天后马上打虫,防止蛔虫,毛细丝虫,涤虫,毛滴虫,球虫与病菌,病毒联合起来作为致病因子向鸽进攻。 第三步:给病鸽打小鸡疫苗,以毒攻毒。同时在饮水中轮流投放以下药物各三天。(a)庆大霉素。(b)氯霉素。(c)水溶氟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