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末试卷2(附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末试卷2(附答案)

ID:15417726

大小:6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3

高二上学期期末试卷2(附答案)_第1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试卷2(附答案)_第2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试卷2(附答案)_第3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试卷2(附答案)_第4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试卷2(附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二上学期期末试卷2(附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二上语文期末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07年11月,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一座古城遗址——良渚古城。考古学界测定,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5300—40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尧舜禹时代早期。这个时期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良渚文化的一鳞半爪,都是来自先前出土的文物。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古城

2、的发现,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古城的南北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城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流过,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位于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城墙的底部铺垫的石头都很尖锐,由人工开凿而成。上部用较纯净的黄土一部分一部分夯筑而成,黄土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应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古城面积约有29万平方米,与颐和园相当,而颐和园四分之三的为水域。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石料量、土方量及工匠数量可想而知。明代修建的故宫占地只有72万多平方米,却也要役使百万夫役,也历经14年时间。在

3、良渚文化的墓葬中,发现了琮、璧、钺等玉器,琮是一种用来祭祀大地的礼器,形状外方内圆,象征着天地的贯穿。对良渚人来说琮是象征王权神权的法器。璧发现的数量众多,其像天园的形状表示它是祭天的礼器,但众多的更像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关于钺《说文解字》说它是从斧发展而来的砍伐或打仗用的武器。研究表明,琮、璧的形状和刻纹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而钺在良渚文化时期早期已完成了由石钺到玉钺的转变。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功能应该已转化,可能转化成了军权的象征。关于古代用玉的等级制度做了记载:《周礼·冬官》称:“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

4、将。”郑玄注:“全,纯色也;龙、瓒、将,皆杂色也。在城内反山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中的透闪石软玉;规模稍次一级的上海福泉山九号墓出土的玉器,则真玉居多而杂有假玉;而较一般的浙江海宁荷叶地则真假玉参半。由此可以推断,良渚古城应该是处于当时最高阶层居住的地方,良渚文化已经基本形成用玉的等级制度,被称为夏商周“三代之礼一”的用玉等级制度完全可以上溯到良渚文化时代。在良渚出土的黑陶器上发现过不少的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都表达了一定的内涵,已经具有文字的性质,在文字的发展历程中,应当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

5、是初期象形文字,在后世的甲骨文中能看到它的影子。专家指出,文字是人类思想成熟的表现,只有在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结构完善、统一的基础上,才能为文字的出现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1、下列不能作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这一论断依据的一项是(3分)()A、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B、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C、可以进一步了解良渚文化时代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D、使原先一鳞半爪的文字发展历程的研究变得完整全面。2、下列最能体现良渚古城建筑特点的一项是(3分)

6、()A、古城筑于天目山脉的支脉,城的南北两侧有苕溪和良渚港流过。A、城墙底部铺垫着由人工开凿而成的岩石,上部用较纯净黄土夯筑。B、古城占地面积虽与颐和园相当,但建筑规模却超过了颐和园。C、工程浩大,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历经多年时间。3、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为目前所发现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良渚古城可以为实证中华5000文明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提供丰富的史料。B、由于尧舜禹时代尚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度阶段,因此这个时期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对它的了解只能依据出土的

7、文物。C、建造城墙使用的泥土不是良渚一带的灰黑色淤泥,而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表明了当时统治者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势力范围。D、良渚出土的黑陶器上所发现的刻画符号,属于最早的象形文字,它对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完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

8、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