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416065
大小:326.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03
《【冰点特稿】:幸福的明黄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冰点特稿】:幸福的明黄色本报记者林天宏文并摄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0-14 [打印] [关闭] 学生们都回家了,张文东拿出萨克斯风,想来上一曲放松一下。 学生们排队上车。 大西岔镇学校的学生们正在排队,准备乘校车回家。 一天的行驶结束后,刘志海(中)召集司机们总结工作。 沿江村的孩子们坐上铁皮船回家。 司机张连明已经57岁了,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龄。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这辈子开的最后一辆车,却是一辆“特权车”。 收费站从来不收他的“过路费”,见到这辆明黄色的中巴车远远开来,工作人员就会自动升起护栏;
2、很少有车子会挡他的路,大部分会选择减速避让;有时候,眼尖的老张还会看到,那辆迎面而来的车子里,陌生的司机正举起手来和他致意。 不过,“享受”这种“特权”的,不只是张连明。在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这个山区县城里,有着12辆相同的中巴。每周七天,它们不停歇地穿行在远离城镇的山路上,车里的乘客,是散布在这片辽阔山岭间的4000多家农户的孩子们。 从2008年9月5日至今,这支特殊的车队已经在路上走了整整一年。尽管在这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国度上,这12辆校车还略显孤独,但现在,它们不仅运送着这些幸运的孩子们,也开始运送人们越来越大的期待和梦想。1 当黄色校车排成一个车队,整齐
3、地行驶在辽东某个小城镇的马路上时,会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错觉,仿佛见到了在许多好莱坞电影里才能见到的镜头。 的确,9月18号下午3点来钟的宽甸县下露河镇,六辆校车送完回家的学生们,返回镇上的中心学校,人们见到的便是这样一幅场景。 车子稳当地停在了下露河学校的操场上,六个校车司机陆续走下车来,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 “你瞅瞅,多美丽的风景,别说是孩子们了,就是我们这些大人,看着也高兴。”张连明斜靠在他那辆车号为“辽F72640”的中巴车上,乐呵呵地说。 在他视线所及的地方,操场上空荡荡的,孩子们都已经平安回家。明黄色的校车排成一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灿灿的
4、光芒。 不过,校车不仅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它们出现之前,宽甸的农村孩子上学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这是个地处辽东山区的边境县城,隔着蜿蜒的鸭绿江,和对面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遥遥相望。从2003年开始,这儿实施了新的教育体制,撤销了原本散布在各个村子里的村级中小学,在各个镇子上新建了1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们平日寄宿,周末回家。 实施这个政策的目的,是为了“集中优势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但对于大多数家在农村的孩子们来说,怎样上学,却成了一个大问题。几乎每个当地人,都能说出几个类似的故事。 有些故事是残酷而血淋淋的。 2007年11月的某个镇子,
5、两个小学生坐着当地的农用小四轮上学,在山路上和迎面而来的一辆吉普车相撞,一死一伤。 4个月后,在另一个镇子上,一个父亲骑摩托车送他小学二年级的女儿上学,到学校门口,小姑娘和爸爸挥手告别,穿过马路往学校走,却被一辆飞驰而过的客车撞上,这个父亲眼睁睁地看着女儿死在自己面前。 大多数的故事,听起来是那样地琐碎和烦乱。 每到学生放学的周末,或者是上学的周一,宽甸各个城镇学校的门口,便被各种车辆围得水泄不通。从过路的正规中巴,到早已过了报废期限的“黑车”,从农用拖斗小四轮,到在车缝中穿梭的摩托车,都成了孩子们的交通工具。 但无论什么车,都有着一个共同点——超载。定员四十人的
6、中巴车,最多的时候,能挤上百十来号人,甚至有时候,连车顶上都爬上了人。原本用来运货的拖斗小四轮上,也能爬上十多个学生,就连摩托车,载上三四个学生也是常事。 对于超载,老师和家长们的心态也很矛盾。一方面,人们知道超载的车子极不安全,可另一方面,如果不超载,孩子们该怎么上学和回家呢? 通往学校的路实在太远了,4000多名寄宿生的家,分散在面积6115平方公里的各个山村里,距离镇子最远的村子,车程有50多公里。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上学路上都得花费两三个小时。 最难熬的是寒冷的冬季,纷飞的大雪会埋住山路,车行缓慢,平常开上半个钟头的路程,甚至要熄火三四次。有时候雪实在下得太大,
7、几百名学生回不了家,只能滞留在学校里。 现在,这12辆黄色校车的出现,对于饱受上学之苦的农村孩子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2 如果你见过迎着太阳绽开花瓣的向日葵,那么你就可以想像出这12辆校车的颜色。 在涂着温暖的明黄色的车身中部,用绿色的汉字和拼音字母,醒目地标出了“学生专用车”的大字,在车身稍微靠后一点的位置,写着另一行大字——“托起明天的太阳”。 校车的制造者们,还为这些“明天的太阳”们,设计了许多人性化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