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标点符号为什么“与众不同”

中文标点符号为什么“与众不同”

ID:15414745

大小:3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3

中文标点符号为什么“与众不同”_第1页
中文标点符号为什么“与众不同”_第2页
中文标点符号为什么“与众不同”_第3页
中文标点符号为什么“与众不同”_第4页
中文标点符号为什么“与众不同”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文标点符号为什么“与众不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文标点符号为什么“与众不同”?各国文字都有自己的标点符号,但多数大同小异,唯独中文标点符号是与其他文字的标点符号差别最大的。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因为中文的外形和书写方式引起,还有的是多此一举。我的“考证”如下: 一、中文句号为什么是空心圆?句号在西方文字中都是一个点,为什么在中文里却是一个圈?百科全书上说是为了醒目,但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过去写字是用毛笔。用毛笔点一个点,必须将笔斜着(垂直点会弄坏毛笔尖),这就成了带尖的桃子形状,成为顿号的形状。实际上,古代的句读符号就有“、”。西方的鹅毛笔要点一个小圆点很容易,但毛笔要画成圆点必须用笔绕一圈。用毛笔试试就知道,画实心的小圆点很不

2、容易,比画个圆圈需要更用心些。况且,用毛笔画个圈儿直径大点儿小点儿不要紧,可不小心画个黑乎乎的实心大圆点多难看!日文句号与中文一样,我想可能是受中文影响(相传宋代黄庭坚创造了句号、逗号、顿号和省略号。其实当时逗号和顿号不分)。当然,有的中文科技书也有用点作句号的。 二、中文省略号为什么是六个点?西方文字的省略号都是三个点儿,为什么在中文里却是六个点儿?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文有些字写成草体就很像三个点儿,如“以”字。为了不至混淆,就写成六个点。如果再仔细一点,会发现中文的六个点居中;而英文的三个点靠下,可以用三个句号组成(小窍门:用Word中文输入,可以用Shift+6一次输入六个点)

3、。 三、中文的破折号为什么那么长?一句话,怕和中文的“一”字混淆,所以破折号要占两个字的位置。英文则无须担心混淆,所以破折号只占一个小写字母的位置。 四、为什么唯独中文有专门的书名号?世界主要文字中都没有书名号。由于拼音文字本身的特点,书名可以由两个信息共同传达:一是用首字母大写表示专有名词,二是用斜体或加引号表示书名。显然,中文没法用大写形式表示专有名词(过去中文曾用下划线表示专有名词,现在除了古籍已不用),如果也像拼音文字一样,仅仅用引号一个信息表示书名就可能引起误会。 所以,虽然唯独中文才有专门的书名号,但却是不得已而采用的,并非多此一举,因为用下划线再加引号表示书名过于繁琐。

4、港台与上世纪60年代之前大陆的中文采用竖排,书名号曾用过波浪线(95年国标规定,出版古籍仍可用直线表示专名,波浪线表示书名),1954年大陆中文改为横排后民间一度用引号代替波浪线书名号,而有的出版物采用“《》”与“<>”表示书名,但直到1990年才由国标正式确认。台湾1987年的《重订标点符号手册》仍规定书名号用波浪线,但我注意到台湾出版的书籍却多数也用“《》”与“<>”作书名号。但是,由于取消了专名号,书名号就经常承担表示专有名词的任务,如电影名、歌曲名、节目名、电视栏目名等等,都用书名号表示,而且有无限扩大的趋势。 但是,令我糊涂的是,日文同样没有大写,却也没有专门的书名号,也是

5、用引号(「」和『』,「」优先)表示。台湾出版的书籍,虽然有的用波浪线,有的用“《》”与“<>”作书名号,但也有的完全学日文,即用引号(「」和『』)表示书名,显得很混乱。我不知道日本和台湾是如何区别引号内到底是书名还是“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或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的。 有人说:“俄文也是拼音文字,但也有书名号,而且样子与中文一样,中文书名号就是从俄文借鉴来的”。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所谓俄文的书名号其实就是俄文的引号(也是法语的引号。在俄语和法语中比中文的书名号要“小巧”些),1950年代借用到了中文里却演变成专门的书名号了,这也是当时全面学习苏联留下的一个痕迹。 我见过一份广播电视报,节

6、目单中把所有的影视名都加上书名号,密密麻麻,看得人心烦,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必要用书名号。 五、中文的顿号是不是多此一举?我们知道,西方文字没有顿号,并列关系也用逗号。日文也没有顿号,虽然有“、”号,但却是逗号在竖排版情况下的写法(日文横排也经常用“、”作逗号)。虽然日语的“中黑”(・)兼有汉语顿号的功能,但据懂日语的朋友说用得远远不如汉语中的顿号那么频繁,其主要功能与汉语的同形标点类似,而表示并列时一般只出现在技术书籍里,如“变压・变频”。 据陈穗芳所著《标点符号学习与使用》介绍,1920年的中国的首个标点符号方案没有顿号。1922年陈望道(中国最早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学者)在《

7、作文法讲义》中把逗号分作两种不同的标点符号,分别定名为“顿号”(、)和“逗号”(,)。193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划一教育机关公文格式办法》把逗号(,)和顿号(、)分别列为公文使用的14种标点符号之一。但这个办法没有说明顿号的用法,而且该办法只限国民政府教育部内部使用,并未推广到全国。1933年《国民政府训令第500号》抄发的《文件标点举例及行文款式》规定:“文中如有相连之专名,可以用顿号代之”。可见,顿号最初仅限于用在并列的几个专有名词之间。1951年,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