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节 常 态 课 引 起 的 “涟 漪”(石优兵)

一 节 常 态 课 引 起 的 “涟 漪”(石优兵)

ID:15400445

大小:4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3

一 节 常 态 课 引 起 的 “涟 漪”(石优兵)_第1页
一 节 常 态 课 引 起 的 “涟 漪”(石优兵)_第2页
一 节 常 态 课 引 起 的 “涟 漪”(石优兵)_第3页
一 节 常 态 课 引 起 的 “涟 漪”(石优兵)_第4页
一 节 常 态 课 引 起 的 “涟 漪”(石优兵)_第5页
资源描述:

《一 节 常 态 课 引 起 的 “涟 漪”(石优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关注物理本质提高教学效率——————一节常态课引起的“涟漪”江苏省如东县河口镇于港初中石优兵2264631缘起前些天,笔者参加了本地区的送培到镇、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活动,聆听了几位老师导·学案引导下的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课和常态课.现依托一节《光的折射》(第一课时)常态课,再结合自身平时使用导·学案的教学实践的感悟,对时下农村初中导·学案引导下的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些认识与反思,与各位共同探讨分享,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2过程回顾(课前教师分发导·学案,学生依靠导·学案进行预习.)环节一:光的折射现象的概念教师:晚上在窗外看到教室里的日光灯,是光从空气射向

2、玻璃,并透过玻璃,这是什么现象?学生:光的折射.教师:讲解光折射时发生的位置、条件和结果,得出光的折射现象的概念.学生完成导学案上学习过程(1)概念填空.教师: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面的实验.(效果很不明显,只有正对的几个同学看到了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环节二:识图学生:看书自学,认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面时有关的几个名词(法线、分界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完成导学案上学习过程(2)名词填空.教师:反馈了学生完成情况,并讲解了三个角的大小关系.环节三:光的折射规律学生:作出光斜射入玻璃砖的光路图.(第一位学生作出的折射光线是

3、偏离法线的,但第二次的折射光线和第一次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第二位学生作出的第一次折射光线是偏向法线的,但作出的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是沿直线传播的情况.)教师:讲解了两位学生的作图中的错误,给出了光的折射规律.学生完成导·学案上学习过程(3)规律填空。(留2分钟记忆规律的内容)环节四:应用教师展示了四幅图片.(1)筷子斜插入水中时,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如何偏折?(2)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是什么样子的?(3)有经验的渔民在叉鱼时,要向看到的鱼的哪个方向投叉,才能叉到鱼?(4)“海市蜃楼”是怎么回事?3课后研讨3.1没有充分地理解教材该课的教学设计是服从于教师的“教

4、什么”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怎么学”.本节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首先从一个简单明了、图文并茂的“河水变浅”的问题入手,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引出光的折射现象,使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迫切的想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光的折射与反射有什么不同?光折射时又会遵循怎样的规律呢?接着安排两个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自已的探究而获得光的折射规律.最后展示了大气中的折射现象,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编排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已的体验来学习,自已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

5、.在教学中应力求还原教材的编写本意,感悟教材资源,使学生能打破科学的神秘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知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教师不能只为了“教什么”而组织教学,应从“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去设计和实施教学.3.2没有充分地准备实验新课程强调的是过程,强调的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做好光的折射实验是上好这节课成败的关键.在整个课堂学习中,教师只做了一次演示实验而且效果还很差,学生对折射现象的认识和折射规律的理解完全是教师“灌输”进去的,背离了“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的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6、上课的教师总在埋怨干电池不行,其实是教师怕麻烦没有认真准备,只要把干电池换成实验室里调压在12伏之内的学生实验电源就行了,这样就能保证电源电压稳定,无论做多少次实验、做多久的实验都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再在水中滴入几滴牛奶、在仪器内充入烟雾实验效果会更好.3.3没有充分地发挥导·学案的作用该课学生使用的导·学案内容仅限于课本知识点的填空和做题,在形式上由原来老师的“讲”,变成了用导·学案后学生的“填”,使用时导·学案的功能仅是引导学生看书、落实知识和做题.这样机械的重复,无疑是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长期以往“学将不学”.在本课的导·学案中若能安排一些探究活

7、动光从玻璃斜射入水中的折射实验、生活中看到的玻璃条下一笔三折的现象或金鱼缸底变浅等图文情景,再在教师的“低起点、缓坡度”的层层设问下,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课堂交流、分析论证,最后定会“水到渠成”地得出光的折射规律.这样可改变学生听课的被动性,而不会出现老师三番两遍的讲了,学生听了仍然是一知半解的情况.如能长期坚持这样做一定会大幅度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提高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4认识提升4.1强化学案引领4.1.1导·学案实际是“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导·学案是根据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来设计,既是学生

8、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通过这个导·学案载体合二为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