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2).doc

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2).doc

ID:15386762

大小:41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03

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2).doc_第1页
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2).doc_第2页
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2).doc_第3页
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2).doc_第4页
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2).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政治经济学、网络经济学考试科目: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部分一、说明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理论与西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异同。(15分)二、说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不同部门产品比价关系的影响。(15分)三、说明资本主义经济中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及阻碍这种下降的因素。(20分)四、试述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及其理论依据。(25分)西方经济学部分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5分,共20分)1.低档物品2.古典二分法3.奥肯定律4.边际产品价值二、问答题(35分)1.简述生产要

2、素最优组合条件与利润最大化条件的关系。(10分)2.如何从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10分)3.在货币政策效果问题上,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15分)三、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已知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100-2p,写出相应的总收益函数和边际收益函数。在什么价格水平上,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1?2.已知W国的宏观经济可以用下列一组方程式来描述:消费函数:C=120+0.8y……(1)投资函数:I=50-200r……(2)收入恒等式:Y=C+I

3、……(3)货币需求函数:L=(0.5Y-500r)P……(4)其中,C为消费,Y为国民收入,I为投资,r为利率,P为价格总水平,L为货币需求。(1)如果在2003年,W国的价格总水平为2,货币供应量为500。试写出W国的IS曲线和LM曲线方程。(2)写出W国的总需求函数。(3)W国的宏观经济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是多少?参考答案: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政治经济学、网络经济学考试科目: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部分一、说明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理论与西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异同。(15分)答:

4、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理论是以完全的金币流通为假设条件,他认为,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黄金的价值,而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所以商品是带有价格进入流通的,商品价格有多大,就需要有多少金币来实现它,商品和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黄金却留在流通之中可以使另外的商品得以出售,从而实现一定数量的金,流通几次,就可使相应倍数价格的商品出售,因此有: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西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等于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与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的乘积

5、,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数量,即或。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数量具有稳定性,所以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同时,传统货币数量论还从微观主体对货币需求影响这方面考虑货币需求的决定,这反映在剑桥方程式中。从对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和西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的描述可以看出,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其共同点主要体现在:(1)两者都从货币流通的领域分析了货币需求的决定,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本身就是货币流通理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也从流通角度给出了货币数量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2)两者对货币数量

6、的决定具有相似之处,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认为,货币需求量决定于商品价格总额和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其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数量论中的相似,其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和货币数量论中的货币流通速度相似。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和西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也存在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马克思货币流通理论侧重于对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的考察,因此其公式为: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货币数量论侧重于对物价水平的分析,其公式为,它认为物价主要取决于货币数量,两者分析的侧重点不同。(2)传统货币数量论除

7、了从流通角度分析了货币数量决定之外,还从微观主体对货币需求角度,也即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的角度分析了货币数量的决定。二、说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不同部门产品比价关系的影响。(15分)答:产品比价是指国民经济不同部门所生产的不同种商品的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实质是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对比关系。在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各个商品不是按照价值出卖,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出卖,也就是说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但是并没有排除各个资本家企业之间的利润率的差别。商品是按照

8、部门平均生产条件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卖的,因此在各部门利润率趋同的情况下,不同部门产品比价关系取决于部门的平均生产条件,而部门的平均生产条件又受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具体来说,当一个部门由于技术进步、管理优化等原因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时,该部门生产一种产品的平均所需要的时间减少,部门的平均生产条件也得到优化,从而产品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