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信息载体与传播手段

古代信息载体与传播手段

ID:1537662

大小:56.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1-12

古代信息载体与传播手段_第1页
古代信息载体与传播手段_第2页
古代信息载体与传播手段_第3页
古代信息载体与传播手段_第4页
古代信息载体与传播手段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信息载体与传播手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信息载体与传播手段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除了人际间的口头语言传播之外,都离不开传播手段这一基础。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世界范围看,文字作为信息符号诞生后,石头、兽骨等便成为最初的记录载体。后来古埃及人用纸草(尼罗河下游的一种植物)书写文字,公元4世纪,中东地区用泥版和蜡版作为载体刻写文字,同一时期,在印度用桦树皮和棕榈叶作文字的载体,等等。总之,各国各地区的人们曾使用五花八门的物体作为记录信息的物质手段,直到纸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各国各地区使用的书写工具也多种多样,相当长的时间内只能依靠辗转手抄,直到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使用。早期的通信传播手段有烽火、鼓声等

2、,它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一直到近代欧洲,例如18世纪末法国发明的“旗语信号”装置,仍然要利用人的直接视觉。在19世纪电报发明之前,甚至利用信鸽作为快速传递消息的工具。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曾创造了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传播手段,直接推动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在国内,乃至向世界的传播。通过这一典型,可以使我们对古代信息载体和传播手段的发展轨迹和产生的作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第一节中国早期记录信息的载体陶器一一大约距今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在陶器上刻划示意符号。甲骨一一到了3000多年前的商代后期,当时的文字大都刻在龟甲或兽骨上。18

3、99年在著名的殷墟(河南安阳)遗址首次发现甲骨文。目前,中国大陆有40多个城市90多个单位收藏甲骨达10万余片,台湾、香港藏有3万余片,亚洲、欧洲、北美一些国家藏有2.6万余片。近年来,殷墟续有重大发现。其中1991年秋,新出土1583片甲骨,其中刻辞甲骨597片,内容多涉及祭祀、田猎、天气、疾病等方面,以祭祀祖先的卜辞数量最多。每片字数一般为数十字,多的达一二百字。1976年至1979年,在陕西岐山凤雏村、扶风齐家村周宗庙遗址,出土了大量占卜甲骨,其中有文字的292块。这是继殷墟甲骨文发现后在他地又一次发现大量甲骨文。令人惊奇的是,其中一块大拇指甲大的卜甲上,竟刻

4、有31个字,大者长8毫米、宽5毫米,小者长宽不足1毫米,宛若米粒,笔划细如发丝,用5倍放大镜才能辨认。显然这是古代微刻,但古人为什么要刻这么小、字是如何刻上去的,刻出之后人们又怎样去看,至今还是未研究出结果的古代科技之谜。1997年4月初,有关专家对山东桓台史家遗址(龙山文化至商代的大型遗址)的出土文物进行了鉴定。遗址出土卜辞甲骨9片,虽然残破,但刻画明显,有完整文字,并与已熟知的殷墟商晚期甲骨文属同一体系,但文字形态更原始。有些字现已经解读,有些字尚待破译。经专家鉴定考证,此为目前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字。青铜器一一青铜器是铜锡合金铸成的器皿,一直沿用到西汉,而以周代最

5、为精美。原来考古认定大约从商代后期起,人们开始在青铜器上刻字铸字。但是近年考古新发现已使中国青铜器铭文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个阶段。据1997年8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在对山东史家遗址出土文物的鉴定中,从所发掘的数十件青铜器及铭文族徽来看,可分为三个时期:二里岗上层至殷墟一期、商晚期、周初。中国目前发掘出的青铜器属商中期的即二里岗上层至殷墟一期的数量较多,但出现铭文尚属罕见,尤其出现5件带有铭文族徽的,最多达8字铭文,经鉴定,此为最早的青铜器铭文。最初,青铜器上的文字是自己的名字或其他符号,随即发展为纪念性文字,说明作器的原因、用途和作器的人,最后发展至将需要永久保

6、存的文献铸于其上,字数于是由几个逐渐增加至几百个。春秋时期,晋国和郑国于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曾把国家整部法律铸在鼎上,称为“刑书”、“刑鼎”。西周晚期著名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是传世古器物铭文最长的一种。石刻——《墨子》中即有“镂于金石”之说,现存最早的石刻系秦国的石鼓,唐初在天兴县(今陕西凤翔)之南发现。石鼓共有10个,每鼓径三尺余,四周分刻描绘打猎的四言诗,字体为秦篆(馏文),共600多字。石鼓书法为历代名家所推崇。当代学者李铁华自1989年以来全力破译石鼓文,著有50万字的学术专著《石鼓新响》,他在研究中明确了石鼓制作年代应为公元前716年,揭示出

7、十鼓十诗是以四言诗形式记述秦文公一生的重要史实这一千古之谜。1986年在陕西凤翔出土于秦景公墓的石罄上刻有206字的铭文,它与人们所熟知的唐初在凤翔发现的石鼓文相似。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5000多件春秋晚期的玉片和石片,很多石片上写有毛笔字,内容是讲古人盟誓的,所以称为“侯马盟书”。以石作记录文字的材料,到汉代更加盛行。由于形状和作用不同,石刻有碑、碣、摩崖等不同名称。到东汉末年,石碑成为重要典籍的标准本。简牍——早在商朝,先人已开始用竹片或木片作为信息载体。用以书写的竹片叫做“简”,又称“策”;用于书写的木片,叫做“方”,又称“牍”。“古无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