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363722
大小:275.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08-02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简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简报2011年第3期(总第29期)南京财经大学研究生处网址:http://yjsc.njue.edu.cn本期目录学位与培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2011级研究生新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的发言三助工作研究生“三助”工作顺利启动信息窗我校新增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取消中部线会计学院实行“专业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我校举行2011级MBA新生开学典礼暨MBA论坛我校37项目入选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2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提升高校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机制研究”(编号:10YJA630093)的研究成
2、果之一。——原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第9期廖和平高文华王克喜摘要:界定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了当前制约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即创新文化氛围不够浓郁,培养方案不够科学规范,导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创新实训平台难以保障,论文评审答辩不够严谨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改进对策,主要包括:凸显创新文化培育,着力培养方案优化,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改善科研实训条件,严格论文评议环节等。在我国加快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今天,研究生教育成了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大本营”,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成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已有众
3、多论述[1-4]。借鉴专家学者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内涵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指研究生有目的、有计划地依托自身素质,有效利用各种创新资源,在学习、研究和实践等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创新文化认同能力、创新知识获取能力、创新思维提升能力、创新人格塑造能力、创新资源利用能力、创新成果产出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等。纵观目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状况,其情势不够理想,据《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综合调研报告》显示:“一半多的导师(53%)和近一半(47%)的研究生管理人员认为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一般甚至较差”,“30%的导师和31%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认为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一般’甚至是‘差”’,
4、用人单位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一般’与‘差’的比例达68%”[5,6]。如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与管理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一、制约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到文化氛围、师资队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等诸多因素。审视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状况,其制约因素主要有:1.创新文化氛围不够浓郁23创新文化,是崇尚创新、激励创新、保障创新的价值理念、制度行为与环境氛围的集合体。目前,我国高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学校风气、体制和校园环境氛围,与真正的创新文化还有不小的差距:①挑战意识不强。部分教师惯于应试教育,疏于能力培养,轻于思维启发,重于知识传授。部分
5、学生唯书唯上,人云亦云,迷信权威,不敢怀疑,不敢批判,创新意识湮没在条条框框之中。②民主气氛不浓。“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7],可是不少高校尚未形成民主、平等、友善与合作的教育环境,师生关系往往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制约着学生创新火花的迸射,阻碍着学生创新活力的激发,妨碍着学生创新个性的表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品质的形成。③团队意识欠缺。有的人缺少团结协作精神,喜好单打独斗,以致创新实力难以整合。④务实精神不佳。由于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现象,加上人事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不够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少数师生急功近利,缺乏求实的学术态度和求是的学术精
6、神,不讲究治学的扎实根底,不注重治学的深厚底蕴,在论文写作时抄袭剽窃,在研究项目时弄虚作假,在向上级汇报时仅是表面作秀。⑤抗挫意识不足。有的师生对喜好异想天开的人看不惯,甚至当他们遭受失败时不但不安慰、鼓励,反而对其讽刺挖苦;有的师生在遭受困难和挫折时,缺乏“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气概,表现得灰心丧气,畏缩不前,抗挫折意识缺乏。上述种种情形“制约着广大师生员工内在创造性的发挥”[8],研究生创新能力状态不佳就在所难免。2.培养方案不够科学规范创新能力产生的前提是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素质即为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合金”[9]。在大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当今,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质,是研究生
7、培养方案应考虑的重中之重。目前,不少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尚存不足:从培养目标来看,注重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忽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就培养理念而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知识、轻方法,重科技、轻人文,重书本、轻实践,重认知、轻情意,重理论、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厚此薄彼现象[10];从课程设置来看,没有体现或贯彻“大学科,宽基础”23的教育理念,同时忽视课程设置的学科交叉;就培养方法而言,在课程培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