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358403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2
《推行精细化管理提升检修项目管理水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推行精细化管理提升检修项目管理水平 1.概念界定 20世纪中期,为了降低企业成本和管理占用的资源,日本首先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理念。一般来说,在企业的生产管理实践中,精细化管理经常被理解为一种管理理念或者是管理技术。精细化管理通过对各个层次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精”、“细”指导、管理,从而实现管理活动效果的最大化。“精”意味着精益求精,“细”指的是细节和仔细。精细化管理就意味着在常规的管理基础上的强调精细的管理实践方法,它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内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 2.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和原则 2.1
2、精细化管理的前提 不断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是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动力。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精细化管理达到三个方面的要求以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和最大的效益。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数据化、专业化和信息化。首先,数据化的意思就是运用精确的数字来实现对企业良好的运用,这对数据的精确性要求很高,同时也需要企业管理者和经营着能够在日常的管理实践中理解和运用数据化的观念。数据化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良好使用会促使企业高效的运转。第二个方面是专业化,它指的是企业为了获得最优的生产效益,对资源进行专业化板块的划分,企业资本专业化、管理专业化和产业专业化。资本专业
3、化指的是对资金和人才以及有限资本的使用达到专用化。第三个方面是信息化。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对精细化管理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变革了传统企业的管理方式,促进传统行业的管理方式由粗放型走向精细型,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水平。 2.2精细化管理的原则 一般来说,我们将精细化管理的原则从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第一是操作性原则,意思就是说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方案要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第二个方面是实效性,就是说精细化管理强调管理活动的实际效应。第三个方面是简单性原则,这点表现为管理活动的过程要有明确而清晰的目标,实行的步骤简单易行。第四个方面是底
4、线原则,这个原则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具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问题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不同程度的细分。第五个方面是交点原则,这是根据社会分工而形成的管理的交点,例如上下级之间,由于不同的工作任务形成管理的交点。 3.检修项目管理的现状 根据我国国情,状态检修是检修未来的发展方向。状态检修又叫预知性检修,它通过判断设备运行的状况进行一些预防性的作业,从而在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和可靠运行的同时节省检修费用。对于冶金企业来说,设备检修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同时,基于冶金企业有关质量管理问题自身的特点,它对质量管理
5、的要求比较高。这些特点包括,第一,质量受多因素影响。第二,质量不稳定,起伏较大。最后,质量问题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所以,加强对质量管理的有效控制对设备检修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检修项目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3.1检修目的模糊性 检修过程中的目的模糊性主要是因为检修时间和制度的流程比较僵化,缺乏灵活性。因为设备具有自身的特点,设备出现问题的次数不确定,并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在固定的时间对设备进行检修的时候,就容易造成两种极端的情况,即检修过多和缺乏检修。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就造成了人力和资源的使用的不协调。
6、 3.2检修成本高,管理形式化 设备定期检修和故障检修缺乏规范合理的制度,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造成了较大的浪费,这一方面提高了成本,另一方面,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改善这些问题,一些企业也开始逐步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方案,但是由于相关的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素质,对精细化管理不能深入理解和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流于形式和表面,忽视内部管理,没有良好工作习惯和素养,出现一些应付工作和检查的现象,这些使得管理方案的实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 3.3检修人员技术能力低,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 目前,一些检修人员由于没有经过规范
7、的培训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再训,在检修技术方面不能够达到相应的技术和经验需求。 另外管理方式和绩效管理的实施受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大,从而使得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管理出现不统一的现象。上下级的管理得不到良好的沟通和配合,上级的管理理念和要求难以在下级的了解、理解和落实,下级的需求和执行得不到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定期的绩效考核中,缺乏规范和合理的指标体系,考核的标准和实际的操作脱节,员工们工作效率下降,绩效管理无法达到预期的作用。 3.4检修的方法陈旧,缺乏安全监督管理 设备不断更新,陈旧的检修方法难以跟随变革的脚步,一些问题突出。
8、首先是关于检修的技能上,相应的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工作效率不高,责任心不强,影响检修的质量。另外,缺乏安全可靠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安全意识不强,管理不够规范,在日常开展的有关安全活动过于形式化,对事故、异常、障碍的分析不够谨慎,认真,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标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