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357145
大小:78.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8-02
《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解析--原作:杨升老子留下一部五干字的《道德经》使他成了圣人,代表了他的全部思想、哲学、文化研究成果。老子读什么书,用什么研究材料,用什么研究方法,老子死后概无所知。上古的书,留下一部《易经》,唯有一部《易经》。老子读过吗?18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解析--原作:杨升老子留下一部五干字的《道德经》使他成了圣人,代表了他的全部思想、哲学、文化研究成果。老子读什么书,用什么研究材料,用什么研究方法,老子死后概无所知。上古的书,留下一部《易经》,唯有一部《易经》。老子读过吗?18今天研究《易经》的人,都隐隐约约觉得(道德经)与(易经
2、)讲的一些道理相同,但明显的只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几句,其他的又不能完全对得上号。我在这里告诉研究(易经)的人,也告诉研究(道德经)的人,道德经完全讲的是《易经》,是《易经》中的内容,是《易经》方法中的一部分和内容上的一部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名为万物之始"等等,是方法部分;内容部分,只需去对照《易经》临、损、节、中孚、归妹、睽、兑、履和萃、咸、困、大过、随、革、夬15个卦的内容,道德经的内容部分只需对照《易经》中这15个卦,道德经只讲了《易经》中的15个卦,其内容都可以详详细细对照出来。老子是研究《易经》的人,
3、老子是懂得《易经》的人。孔子研究(易经)是很有成就的。圣人述而不作,《易经》中的《易传》部分却是孔子所作,表达了孔子对(易经)的认知与体悟,可以代表孔子的思想、哲学、文化成就,其体悟与认知是渊博宏大的,又是深刻精微的。我们知道周文王被囚羑里时曾经演易。周公曾经为《易经》六十四卦撰写爻辞。相传炎帝、皇帝、尧、舜、禹几代圣人先后依据《易经》中有关卦象发明网、船只、房屋、城市、集市贸易等等。相传伏羲创造八卦。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中国,上古圣贤皆演易。演易,就是研究《易经》,推演《易经)卦数与易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一部《易经》即是上古历
4、代圣贤取得思想、哲学、文化成果的主要学术材料。并由此确立《易经》是中国文化即汉文化的活水源头,并且是唯一源头。不演易,中国就不会出圣人,就不会出思想、哲学、文化学术成果,就很难有思想、哲学、文化复兴。但是,孔子没有留下演易方法,老子没有留下演易方法,周代没有留下演易方法,商代没有留下演易方法。中国人很早就有了知识封闭或者知识产权上的保护意识。历代不留下演易方法,是坏事也是好事,坏的方面很多,好的方面很少。单就好的方面讲,可以使欲演易者必须自己去拿出方法,必须自己去亲手演易,否则终不知易经的宏博深奥与微细缜密。可悲的是自孔子死后两千年间中国没
5、有演易人。汉代以后儒学独尊,孔子更被抬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两千年间,万千儒士,只许朝拜,不可超越。千万部研究《易经》的著作,一概是注解再注解,你注解过来,我再注解过去,一概是炒剩饭。又怎能出现演易人,又怎能出圣人。王弼以道家思想解易,得意忘象,离《易经》走得更远。邵庸掺杂象数解易,对于正统儒学来说有点越轨,却略见成就。以儒家为代表的易学为易理派。后代儒士以为孔子未曾谈象数,只谈易理,也就只敢谈易理,不敢谈象数。不知孔子若不实践象数,又怎么演易,若不演易,叉怎能推得出乾坤道理。到了朱熹,在《易经》中附上了蓍草筮法。蓍草筮法与六爻课属于同类性质
6、。从由原来繁杂的蓍草筮法到简化为三颗铜钱,都离不开神谋鬼谋,祈求神灵以增大铜钱落地的偶然率。只有偶然性,缺少必然性,是两种方法的根本缺陷。也就不可能是《易经》的本来方法,也就根本不是演易方法。以道家为代表的易学为象数派。其主要实践于性命修炼。以江湖派为代表的易学为术数派,其主要用于占卜并以此谋生。道家易学与江湖易学的共同特点是以易起卦后就抛开易学,重用五行、干支、六兽、六亲之类。如同是六爻课,易理派起卦后仍以卦象卦理解卦,术数派则在起卦后装五行,看五行生克,装干支,看干支衰旺休囚等,其实已是挂羊头卖狗肉。至于江湖上的八字推命、紫微斗数,已完
7、全是易外术数,另外一类术数。一部《易经》原本无一字提到五行。在《尚书·洪范》中,周武王见箕子,也明显将五行、八卦等画分为不同的范畴。自战国末期邹衍至汉代京房等人把五行术数硬塞入易经术数,并取代了易经术数后,易理派攻击术数派搞的不是正宗易学;术数派攻击易理派不知术数。其实,易理派固然不知易数,术数源的术数也不是《易经》术数。《易经》原本象数理一体,又体用合一,如一只完整的葫芦。这只葫芦被分成了瓢,一瓢为易理,一瓢为象数,已有用无体。作为象数的那只瓢又丢失了,没有传下来,于是人们用金木水火士做成一只瓢,这是五行的瓢,不是原来(易经)的瓢。即便象
8、宋明理学,有二瓢合一,体用合一,试图演易的愿望,终究合不起来,成为一场空谈。乃至清代易学又弃宋从汉,弃理从数,要恢复汉代易学。新时期以后,易学恢复,易理派与术数派同时恢复。易理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