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345164
大小:50.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8-0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与方法(笔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与方法(笔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与方法(笔谈)【编者按】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究竟是一种体系,还是一种指导研究和行动的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有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没有像先前的哲学家那样,创建一种具有先验性质的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借此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世界观的性质,是否还需要用一个理论系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整地再现出来?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如果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种方法,是否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日益空壳化,或者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构建的多元化,并最终消解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值得讨论。我们刊发这组
2、论文,试图引发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以期推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思考与研究。 再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与方法 孙伯鍨孙伯鍨,1930年生,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究竟是它的体系还是方法?这个问题历经多年的讨论而至今难有共识。五、六十年代以前,国内持传统观点的学者大都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与方法。所谓观点指的是世界观、宇宙观,进而至于人生观;所谓方法指的便是辩证法以及它在自然、历史和人文科学中的应用。其实,观点和方法是贯通的,其实质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它既是根本的观点,也是根本的方法,把它运用于研究作为总体的自然,就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把它
3、运用于研究作为总体的社会和历史,就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依次还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生观、认识论和伦理学等等。在旧版以及后来稍稍改进了的教科书体系中,上述内容一般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为了和旧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以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区别开来,在这一部分不得不加大份量地介绍一般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取材主要来自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和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以及《哲学笔记》中的有关部分;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由于在这一部分中强调为现实斗争服务,因此在基本历史哲学理论方面缺乏系统深入的阐述和论证,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
4、程中的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料吸收和阐发得极为粗浅,大大损害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内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和批判性;再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这一部分在强调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同时虽然也突出了实践论,但由于实践范畴仅仅在认识论上被强调,而没有首先在社会存在论上被强调,因此历史中的主体客体辩证法就未能纳入认识论的视域而获得充分的表述,结果就使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逻辑学和唯物主义认识论不能真正地统一(同一)起来,从而大大地损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至于旧版教科书中因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随机增加的政策和策略论证,虽然难以用纯理论、纯学术的标准去评价,但我认为不应多加指责。
5、旧版教科书体系的上述缺点归纳起来就是理论阐述上的简单化和庸俗化,而造成这些缺点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第一,旧版教科书体系不是理解体系而是教学(宣传)体系,因此它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时重点不在于它的思想形成过程,而在于它最后形成的原理和结论,在表述方式上也不专注于思想的转变和逻辑的运演,而只作原理式的陈述,这就给人一种缺乏细致论证的、非批判的、独断论的感觉,并由此招来所谓教条式的、官方的、非学术性的种种非议;第二,旧版教科书由于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普遍适用性,因而必须运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等诸多不同领域,但对这诸多领域之间的内在关联、中介环节和过
6、渡形式,却由于材料的欠缺和研究尚未深入而无法作出有科学根据的陈述,这就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即旧教科书体系不过是一种缺乏逻辑论证的板块组合,而不是有机构成(整合)的严密体系;第三,旧版教科书承担着政治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灌输的任务,它不得不在教学体系中贯彻政治立场和党性原则,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改造现存世界秩序的理论武器的应有之义,为此,它必然要承受来自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不同政见者的责难和非议;第四,旧版教科书作为一种面向非专业读者的大众化教材,要求在内容陈述和语言表达上的简明和通俗,以及体例上的稳定和一致,这就往往要流于刻板和因袭而缺乏变通和创新,由此招来业内专家和学术界的鄙
7、薄与批评就是在所难免的了。但是,无论旧版教科书体系存在多么严重的弊病和缺点,也无论人们在设计和编撰新的教科书时能够作出怎样的改进,我们都不能把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理论逻辑结构等同视之。因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逻辑结构是一回事,而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话语体系传授这种哲学的理论内容又是一回事。难怪从否定旧版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以来,至今还没有创造出一种能令大多数业内专家都感到满意的教学体系。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哲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争论焦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