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古郡 长寿石阡

夜郎古郡 长寿石阡

ID:15320195

大小:45.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8-02

上传者:U-3183
夜郎古郡 长寿石阡_第1页
夜郎古郡 长寿石阡_第2页
夜郎古郡 长寿石阡_第3页
夜郎古郡 长寿石阡_第4页
夜郎古郡 长寿石阡_第5页
资源描述:

《夜郎古郡 长寿石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夜郎古郡长寿石阡●上篇石阡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南部,国土面积217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53%,下辖7镇11乡,总人口45万。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县于石阡今县境西部,汉属夜郎国、牂牁郡地,晋分牂牁置夜郎郡,唐武德四年(621年)重置夜郎县(贞观元年废)。《石阡县志》、《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资治通鉴》、《元和郡县图志》、明弘治《贵州新经图志》等历史典籍均记载了石阡为“为古夜郎国、牂牁郡”的史实,且夜郎历史遗存众多。明永乐11年(1413年)设石阡府,这里有众多其它地方不可复制的元素。境内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泉水潺潺、鸟兽翔游。“国家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中国温泉之乡”、“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苔茶之乡”、“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投资价值重点县”、“中国长寿之乡”……近年来,石阡县获得了一系列国家级品牌,这既是石阡实施后发赶超、推动跨越发展的有效措施,又是石阡落实追比进位、实现科学发展的丰硕成果。温泉是石阡的符号。“17 斯泉灵幻极,地喷水如汤。暖沸肤添润,云蒸气自香。人心能去垢,炎世就生凉。独有探奇客,临流歌未央。”清郡守崔诗这样写诗赞曰。石阡地热水资源非常丰富,迄今已探知热矿泉20处36个出露点,日流量2.2万吨,平均水温45℃,石阡温泉也成为中国有史记载、官方开发最早、至今仍在使用的古温泉。符合国际饮用、医疗双重标准,系“中国独有,世界少有”。石阡以其温泉分布之广、泉眼之多、流量之大、水质之美而享誉全国。2012年,国家旅游局批准石阡温泉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据清乾隆《石阡府志》载,唐朝致德二年,李白流放夜郎曾写下若干诗句,有“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边。”有“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郡人于石阡温泉上建太白楼以祀。1936年,英国传教士R·A·勃沙特随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经石阡,洗浴于温泉。回国后,在所著《神灵之手》一书中对石阡温泉浓墨重彩介绍过,使得石阡温泉走出了国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洗浴文化。关于温泉的起源,当地有神话流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勘舆家由云南驱赶火龙,行抵石阡,见石阡山川秀丽,民众勤劳朴实,待人热情真诚,便不忍离去。于是将火龙镇于江底,并令其喷汤,利民浣沐。勘舆家临终前,嘱将其遗体葬于温泉北面小山丛林间,并嘱后人建塔,永镇火龙于其下。今石塔遗址尚存。由是,温泉所临河流,乃有“龙底江”和“龙川河”之名。17 城南松明山下、老街的尽头便是石阡温泉。泉水从松明山麓石缝间潺潺流出,常年恒温45℃,日出水量3000余吨,且富含丰富的硒、锶、锂、氡、锌、碘、偏硅酸等多种对人体养生保健有益的微量元素,对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关节炎、神经炎、皮肤病等有很好的辅助医疗效果。石阡温泉又名城南温泉,其设施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延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温泉大门是中国古典园林风格。门呈梅花形,上方嵌着“石阡温泉”匾额,字体秀丽。门两边为扇形窗牖。窗上方各有一额,左书“洗心”、“涤虑”。“洗心”、“涤虑”皆前人所题。温泉天生丽质,未着人间尘埃;愿君情满灵泉,物我为一。洗却人间烦恼,荡去尘世忧虑。明代以来,官方就利用自然温泉为大众生活、生产服务。为了让温泉造福于民。而今,石阡温泉设有免费洗浴区、大众洗浴区、高端洗浴区、露天温泉、鱼疗桑拿等。或头枕池沿,听江涛潺潺,心驰高山云外;或泡得全身通红,仰卧池沿长石,闭目养神。无论哪一种洗浴方式,都将会带来神态怡然,形如神仙。石阡人爱温泉、洗温泉是世代延续下来的习俗。洗罢温泉,或就座于茶楼,一边品茗,一边听那说书人评说古今;或漫步长廊,登临楼阁亭台,面对如逝江水、城廓远山,抚往追昔,阔展胸臆。茶香在石阡大地飘逸了千百年。作为全国古老茶区之一的石阡,苔茶一直是众品种中的一支奇葩。尽管“养在深闺”17 ,但仍有众多文字记载。汉代杨雄著《方言》、唐代陆羽著《茶经》、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江南道》、明代《黔记》、清代《续黔书》、《贵州通志》以及现代茶圣吴觉农的著作等历代史书、方志都从不同侧面记载和描述了石阡茶叶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状况。随着石阡茶产业的快速发展,“石阡苔茶”这个曾经陌生的概念,正在变成国内外无数人士熟悉的品牌。2012年,石阡茶叶产量达1.47万吨,实现产值5.56亿元。这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石阡苔茶从2007年的3万亩发展到如今的30.6万亩;2007年,“石阡苔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2009年,石阡苔茶申报中国苔茶之乡成功,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品种成功跻身茶业之林;2010年9月,石阡苔茶以总分第2名跻身“贵州三大名茶”;2013年年初,石阡苔茶斩获“中国驰名商标”。石阡苔茶还被业界誉为“金不换”和“品牌中的品牌”及“国内金奖拿到手软”的品种。“国酒”带“黔茶”。贵州茅台联手做强石阡苔茶营销平台,从2012年10月起,石阡苔茶联手“国酒茅台·国品黔茶”营销系统,在北京、天津、山东等全国市场开设国品黔茶连锁专卖店,实现国品黔茶系统3年内在全国发展到500家专卖店。春天不疾不徐静静地流淌,在石阡城乡,总会看见一垄垄茶树青绿滴翠,总会听到茶叶加工厂房机声隆隆,总会闻到阵阵茶香扑鼻而来。17 在聚凤乡高坪茶场,面对翠绿辽阔的青青茶园,排排绿浪迎面扑来,空气弥漫着茶香……在石阡,随便去一处野外,都能看到大片的茶园。清明谷雨时节是采茶旺季,青山绿野间四处可见采茶姑娘的身影,片片春芽从她们指间飞进飞出。作为省级重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龙塘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助推着石阡茶叶产业步伐。如今已成为贵州省响当当的省级重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该园区涉及龙塘镇、龙井乡20个行政村60个村民组。园区内现有茶园15940亩;种茶农户达6320户24000人;有茶叶经营实体13户;农机专业合作社7户;茶叶年产量400吨,年产值2800万元。石阡的茶艺馆遍布城乡。县城府文庙内设有综合性茶艺馆,茶艺馆用天然矿泉水泡茶,独具石阡“泉茶合一”的特色。要在茶艺馆登台献艺不是件容易的事,茶艺馆的苔茶姑娘都是从县内外一路过关斩将。客人落座,苔茶姑娘们便各显绝技。茶具在她们手里像玩魔术般使人眼花缭乱,时而摆出“将军布阵”,时而又是“关公巡城”,难度最大的要属“凤凰三点头”。每道茶艺都精彩绝伦,吸引眼球,一不留神,你就会遗忘品茶的初衷。一群如花似玉的妙龄少女将茶馆活动内容摆弄得像盛典一样丰富多彩。到这时候,客人们必然是“贡品苔茶醉一回,烦恼尽除不思归”了。17 茶与世世代代的石阡人接下了深厚的情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阡茶灯正是根植于此。石阡茶灯是源于生活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在贵州省绝无仅有,在全国艺苑中至今也没见过,近些年越演越红火。石阡茶灯与石阡茶文化的悠久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过去的石阡是靠“茶叶、桐子、乌桕”等土特产为主要经济支柱。其中“茶”最为突出。石阡茶灯正是根植于这样一个文化生态环境之中。据史料记载,远在唐、宋时期,石阡就有种茶、制茶的历史,并被朝廷所选用,素有贡茶之乡的称誉。到明朝,种茶、制茶、饮茶在全县境内已普及规模。相传,石阡茶叶被朝廷所用以后,民间制茶艺人为推出更多的贡茶,欲求在全县境内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并为之庆贺,民间杨氏艺人把采茶、制茶与花灯文化和社会现状紧密结合演绎为一种民间灯艺表演形式,由此,“石阡茶灯”就应运而生了。在石阡的青山绿水间,除了苔茶,随处还可见漫山遍野的油茶林。境内油茶分布面积为21.3万亩,遍布全县18个乡镇。近年来,石阡不断探索和创新发展机制与模式,致力于把油茶产业培育成山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又一新兴致富路径。早在1992年,石阡县城就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曾因设计丽江古城、凤凰古城、平遥古城等而闻名中外的同济大学顾晓伟教授、阮仪山教授一行,多次对石阡古城进行考察。石阡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保存完好的众多古建筑群,深深地吸引了他们。他们认为,石阡古城的历史早于丽江、凤凰古城,具有较大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文化旅游开发价值。17 古城石阡的“万寿宫”系江西客商在省外修建的一种公共建筑物,“万寿宫”又叫江西会馆或豫章会馆。石阡万寿宫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改修。该宫始建年代早,规模较大,装修工艺较精。尤其是木雕戏台人物栩栩如生。以此宫为首,接序毗连的庙宇有:禹王宫、玉皇阁、黑神庙、忠烈宫(又名“观音阁”)等庙群连成一线,全长一百八十余米。现存万寿宫、禹王宫、玉皇阁和黑神庙正殿。现存部分为明代建筑,主要祭祀许真君等神祇,东为过殿正殿,列紫云宫、圣帝宫,两宫有间墙、小院、钟楼、鼓楼,有石梯接通西院楼廊。西院开前山门,有过厅、石铺大院,大院西、北为长廊,楼廊花窗栏杆,下层亮柱走廊,西廊正中突出一间宝顶鳖角、飞檐垂脊,六棱三叠斗拱彩绘的戏楼。石阡万寿宫因其修建早,规模宏大,保存完好,设计巧妙,构思奇特,做工精美,被省文化厅列为有代表性的古建筑。2001年6月25日,石阡万寿宫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阡府文庙位于石阡县城东南越城路,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由时任知府李鉴修建,因在石阡设府同一年修建,故称“府文庙”。府文庙正中为大成殿,殿上丹墀,庙墀左右炼油西阶,阶下为天子台,天子台上下各有“双龙抢宝”和“鲤鱼跳龙门”17 巨型浮雕一块,左右列东西两庑各三间,前为大成门五间,其左右两间原为文武官员的更衣室,左为名臣祀,右为乡贤祀。大成门外有桂花古树二株,四季浓阴,八月花开,一黄一白,香飘满院。中间稍下丈余,竖立石枋为棂星门,门外为泮池及状元桥,池前左右有门题有“礼门”、“义路”,门外各立下马牌,大成殿之后有崇圣祀,周围绕以红墙,庙基长8.5米,阔2.6米。石阡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府文庙的建筑价值以及其完好的保存现状都使得省内外的文物专家赞不绝口。2013年,石阡府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走在石阡县城龙川河东岸的石板街上,红房黑瓦、绿柳潺江,古朴风情扑面而来,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这里已成为集养生、休闲、文化、旅游商品展示和销售为一体的“夜郎风情街”。夜郎风情街通过石阡地方旅游商品、书画古玩、民族器乐、民族服饰、刺绣、佩饰,草编竹编、工艺品、花卉等展示石阡久远厚重的夜郎遗风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古民居的马头墙、吊脚楼、飞檐翘角、坡屋顶、板栗色等徽派建筑风格凸显。在夜郎风情街,明清时期拥有的临江亭阁已恢复,防洪堤上新建了城墙垛。河西沿岸现代建筑全部进行了立面改造,穿上了“古装”,屋顶上还新建了30多个亭宇,与河东古城浑然一体。一条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风情街为广大游客呈现了一个多彩的怀旧画卷。夜晚,两岸数百个大红灯笼映红了龙底江,古城夜色多彩多姿、恍若天庭。石阡又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红军长征曾两次过境石阡,在这里播下革命火种。1934年7月,由任弼时17 、肖克、王震等领导的红六军团,根据中央命令,从湘赣根据地出发,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转移西征。在这过程中,红军指战员历尽艰辛,用鲜血换来了红六军团主力与红三军胜利会师,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战略整体力量——红二方面军主力。之后,开辟了湘、赣、川、黔根据地,有利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发生了可歌可泣的甘溪战役和困牛山百名红军跳崖的英勇事迹,留下重要红色革命遗址19处。这些英雄故事和革命遗迹,是石阡人民不朽的精神财富,为石阡同步小康创建汇聚了强大的正能量。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位于石阡县城中心长征路东侧。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等领导的红二·六军团,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和遵义会议精神,结合面临的实际情况,决定向石阡等地区进行战略转移,以创建新根据地。1936年1月19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王震、肖克等在这里召开了重要会议(即1·19会议)。会上分析了敌我态势以及地形条件,决定转移至乌江以南广大地区进行革命活动。巍巍困牛山,草木凄凄。这里三面临河,到处都是悬崖绝壁,平时罕有人迹。这座荒山上曾经硝烟弥漫,在悬崖绝壁、幽深山谷间,曾发生过一幕红军长征途中最悲壮的故事:1934年10月7日17 ,红六军团途径石阡时在甘溪与桂军发生遭遇战,红军损失严重。16日,为粉碎国民党军24个团10多天的围追堵截,红18师52团800多人奉命断后掩护军团主力突围,在困牛山一带与敌人发生了激战。战斗中,当地老百姓在国民党军队的挟持下,步步向红军逼近。为了避免误伤百姓、为了不做俘虏,100余名红军砸毁枪支,集体纵身跳崖。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宁死不做俘虏、宁死不误伤百姓”的壮举。●下篇石阡境内峰林谷地、河流纵横,山、水、林、洞融为一体。具有“山峡之幽、溪河之秀、温泉之古、历史之久、民俗之纯”的特征。具有“动植物基因库”之称的佛顶山,其主峰坐落在石阡县境内甘溪乡南部,历史上曾是黔东佛教圣地,也是黔东北除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外,保存较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2634.54公顷,佛顶山中有植物1069种,142种鸟类和50种兽类。佛顶山以保存完整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黔东佛教圣地及仡佬族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它在多山的西部显得与众不同。2010年1月,佛顶山斩获“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称号。佛顶山自然风光秀美、人文景观众多、文化底蕴丰富、历史积淀厚重,吸引着无数观光游客和科考、探险人员。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悠悠的古寨……曾获得中国乡村旅游民俗文化“飞燕奖”17 的尧上仡佬族文化村位于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脚的包溪河畔,沿河两岸民风民俗古朴,田园风光秀丽。距县城38公里。该村居住着六十七户仡佬族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这里的仡佬族人沿袭着祖先留下的习俗,并保持着他们独特的民族风格。2002年以来,石阡县委、县政府便采取“部门帮扶、项目配合、资金捆绑、各司其职”的开发方式,先后维修了民俗表演场、邓氏祠堂等公共娱乐场所;恢复了木房上的仙人靠、房顶上的凤凰翘角檐、大门前上方悬挂的木雕菱形灯笼等仡佬族民居建筑风格。在尧上,不仅可品山水和仡佬族文化,极具地方特色的傩堂戏、木偶戏、薅草锣鼓、毛龙、茶灯、铜号唢呐以及情歌对唱、篝火晚会等民俗表演也会纷纷走上前台让游客一饱眼福。2012年1月获评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每年除夕之日,尧上村民摆放六合三角宴、集体吃团圆饭的习俗已有数百年。“六合三角宴”即是餐桌有六个边,“六合”表示父母和谐、夫妻和鸣、家庭和顺、邻里和睦、环境和美、社会和谐,同时寓意“六六大顺”。“三角宴”表达了村民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向往和追求。其就餐座位也有讲究,是按年龄大小或辈分高低秩序自上而下围坐,体现了村民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敬雀节”是尧上仡佬族人祭祀神鹰和十二只彩凤,祈祷五谷丰登、家业兴旺、子孙发达的一种祭祀活动,每年在古历二月初一举行。尧上祠堂旁的坝子上高耸的葫芦神鹰架就是当地的图腾。“雀”是仡佬族人对飞禽的统称。17 您见过全身长毛的龙吗?石阡的仡佬毛龙就是全身长毛的龙。舞龙主要是在春节期间进行,活动时段为每年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十五、十六日。仡佬毛龙源起于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仡佬毛龙可追随到盛唐时期。据传,古代仡佬毛龙的传承主要是自发传承与自然传承。所谓自发传承即指年青人主动学习扎艺、玩技、“龙句子”及毛龙的传说故事、乐器伴奏等。所谓自然传承即指无任何拜师、出师等仪式,乃是作为一种全民信仰自然传承,其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据收集的资料显示,从清代始,仡佬毛龙活动中有关“开财门”、敬香等“龙句子”渐次出现汉文字书面记录的传承,现收集有抄本3本,为口传心授传承方式的辅助形式。2006年5月,石阡仡佬毛龙被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石阡木偶戏是流传于石阡各民族中的一种民间傀儡戏曲剧种。其远祖可追溯到汉魏以远的“刻木人像”的“傀儡”,为宋元时期杖头傀儡的遗存。石阡木偶戏基本要素包括唱腔、锣鼓牌子、“头子”、戏装、道具、表演等方面。2006年5月,石阡木偶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嘣嘣鼓是石阡仡佬族人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常用的打击乐器,是石阡仡佬族人表情抒怀的一种特殊形式。作为石阡县原生态品牌节目的石阡仡佬嘣嘣鼓自从改编后搬上舞台以来,曾在“世博园·贵州文化活动周”上敲响,还在2011年在央视农民春晚中亮相。17 尧上还是《情姐下河洗衣裳》的发源地。相传,一名放排的后生长年累月在包溪河放排,经常在排上唱民歌,悠悠的歌声迷住了当地一户财主的姑娘,慢慢的,他们相爱了……由于门不当户不对,财主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后来将姑娘被锁在了闺房,无奈中姑娘谎称要去河边洗衣,在河边,姑娘眼含热泪演绎了这首《情姐下河洗衣裳》,歌声引来了放排的后生,最后两人边唱边挽手走向了河心……《情姐下河洗衣裳》是石阡县仡佬族民歌代表之一,艺术地再现了仡佬族青年男女的生活场景,质朴感人。2006年,在第14届CCTV青歌赛场,贵州歌手穆维平将其推向全国;2008年10月底,《情姐下河洗衣裳》被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的“民歌博物馆”永久收藏。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李谷一、郁钧剑等都演绎过该歌曲。《情姐下河洗衣裳》以其优美的旋律、浓郁的地方风情如今已走出了大山,唱响了中华大地。楼上古寨距石阡县城15公里,该村寨以“北斗七星”树为中心,以“北斗七星”的天枢至摇光交天权与天玑形成四个象限,划分为不同的四个分区,其东南象限为生产区,西南象限为居住区,西北象限为娱乐区,东北象限为墓葬区,功能分区明确。整个居住区的道路结构为一“斗”字。集古楼、古屋、古巷、古桥、古井、古树、古墓、古书、古风、古韵于一体。被誉为“佛顶山下的明清古村落。”17 楼上村至今保存着独特的汉族古汉民族风俗,有哭丧、哭嫁、吹唢呐、民间刺绣等古老的习俗。楼上村文物保护单位较多,历史文化价值高。该古寨先后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蓝天碧水,绿树葱葱,上千只鸳鸯成双结对在一池湖水间嬉戏追逐,这是一幅美丽流动的山水画,这里因为有500余对鸳鸯留驻,而成为全国最大的鸳鸯栖息地。相传,古夜郎国王的女儿不愿嫁给汉朝的王子,于是外出踏青散心,来到了现在的鸳鸯湖边,在情歌对唱中爱上了一名捕鱼为生的打渔郎,汉朝派人到处打听公主的消息,为了躲避祸乱,他们不敢回家,就双双在这个湖中游啊游,一直游了九九八十一天,后来他们就不见了踪影,只见一对鸳鸯荡漾在湖中。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称这个湖为“鸳鸯湖”。石阡鸳鸯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778公顷,距石阡县城8公里。鸳鸯湖内水面宽100米至200米不等,青山倒映、水天一色。由于良好的植被与气候环境使迁徙而来的鸳鸯将该地当成长期的“家”,近年来鸳鸯湖里的鸳鸯已越来越多。石阡鸳鸯湖是集科普、休闲、观光、婚纱摄影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基地。鸳鸯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永恒爱情的象征,是一夫一妻、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表率。“石阡鸳鸯湖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石阡的又一张名片,更是有情人见证爱情、青年情侣流连忘返的梦中天堂。17 小桥、流水、人家,它们静谧得像一个梦境,河口苗寨像是在一首元曲中。河口苗寨位于中坝镇河东村,距石阡县城12公里,发源于佛顶山的包溪河穿寨而过,苗寨周围有楠木、翠柏等百年古树,上千只白鹭常年栖居于翠柏间,可谓山青水秀,古木参天。寨中有原生态棕杆水车、将军岩等景观,有南丝路、茶马古道、苗疆、古屯堡等遗迹;有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小花伞下结情缘、玩水龙、傩式狮灯、石染磨布工艺、挑花、织锦、伴酒歌、请筷歌等。 河闪渡是乌江中游古渡之一,位于本庄镇与凤冈县漆坪乡处。距石阡县城65公里,是乌江水运线上一个古老、重要的渡口和古商场,现为乌江峡谷旅游区重要组成部分。江岸石壁上古纤道被绳索勒出道道条沟和被篙杆铁钩勾出凹坑,参差不齐地排列在两岸。幽谷底下是道道梯田,两岸雄奇的山峰巍巍峨峨,奔腾咆哮的江水在山谷里经过。两岸千仞笔立的悬岸峭壁仿佛自天而下直插江底,攀壁附岸裸根藤蔓缠来绕去。在葱郁的古树丛中不时传来鸟鸣兽吼之声……好山好水寿星多,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石阡县百岁以上老人有39人,占总人口9.6/10万,超出“中国长寿之乡”7/10万的标准,且大多耳聪目明、体健无病。该县人口预期寿命统计为75.71岁,高出全国同期3.17岁。石阡良好的生态环境、宜人的气候及人居环境,加上独特的水资源,为百姓长寿提供了客观条件和重要基础。该县17 实现了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卫生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文体娱乐设施进一步加强。“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石阡蔚然成风,真正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012年夏天,石阡通过一系列评审,中国老年学学会决定授予石阡县“中国长寿之乡”称号,成为贵州省第一个“中国长寿之乡”。目前全国仅有21个长寿之乡。  石阡百岁老人多已不是秘密了,但为什么百岁老人多却成为秘密,2010年7月27日至8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3位专家对该县百岁老人生存的内外环境就地进行高科技检测,破解了长寿之谜。专家一行深入该县本庄镇狮柳村、五德镇地印村、龙塘镇黑桃塆村、大沙坝乡关刀土村的百岁老人家中进行实地检测,对百岁老人生存外环境的空气成分、季时气候、生存条件等指标就地测定和内环境的粒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群体进行活性测定,按照传统科学的观点进行生命个体的状态评价。专家们最终得出结论:“石阡100岁老人良好的内环境得助于外环境,两者结合得很好是长寿的关键。”第三军医大学生物研究中心主任刘俊康感叹:“石阡百岁老人除生存的内外环境都很好外,都集中表现在心态好、说话思路清晰、记忆力强、抑制力强,部分百岁的老人血液活性指标比正常60岁老人的还要好,这的确罕见。”17 随着过境石阡的思剑高速公路的贯通和江口至瓮安高速公路开工,石阡再不是藏在深闺了,去铜仁凤凰机场只需1个多小时车程,距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不过两个小时的车程。石阡正向世人徐徐展开其神秘的面纱。撰稿:马晓鸣2013年10月14日1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