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285373
大小:33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2
《枣树修剪需要注意些什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枣树只开花不结果怎么办枣树不存在公树母树之说,它是雌雄花同体。不坐果的原因很多,空气湿度过大和过小都会导致不结果。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提高结果率: 一、断根:断根目的是减缓幼枝、旺枝营养生长、即在深施肥时,沿树冠外围挖40--50厘米深的沟,切断部分水平根,减弱根系生长,缓合全树的营养生长。 二、环剥、开甲:开甲是在花期或花后落果高峰以前,切断韧皮组织中养份运转通道,使叶片合成光合作用的产物,一时不能下运,集中树上,供应花或幼果。科学的开甲时期应是以枣吊开花量占花蕾30%时开甲最适,初开甲的枣树
2、,应从树干距地面30厘米处,选平滑处,先用扒镰把树干老皮刮掉一圈,宽约l厘米,深至露出粉红包皮层,再用开甲刀或菜刀切达木质部,但不伤木质部,切断韧皮部一圈,下刀距上刀0.3-0.5厘米,再用开甲刀向上偏切深达木质部一圈,要求整个开甲口宽窄一致,开甲口内韧皮部全部切断除净,不留一丝,以免影响结果。甲口宽度需根据树龄大小,树势强弱和开甲期雨水多少来定,一般掌握在老树甲口宽0.6厘米,大树0.4厘米,壮树0.5厘米,弱树0.3厘米。过弱树停止开甲,遇干旱期及阴雨时,可适当加宽0.1-0.2厘米。各年甲
3、口间距3-5厘米。 三、花期喷水提高空气湿度。枣花粉发芽需要较高的空气湿度,特别是小枣类和长枣类一些品种,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0-70%,花粉发芽率就下降,影响授精和座果。 喷水时间:一天中喷水时间最好是傍晚,上午次之,中午和下午最差。喷水的次数不同,座果影响也不同。 四、植物激素和微量元素对枣花座果有良好的刺激作用,可以提高座果率,减少落果率。主要的激素有: 1、赤霉素(九二○),是刺激座果很强的激素,它除能促进枣花粉发芽外,还能刺激未授粉的枣花结实。田间喷布时,凡是开放的花朵着药以后,
4、不经授粉就能座果。这一措施在山东、河北广泛应用,成为重要的稳定座果的增产措旋。产量提高1.2-2.8倍。 赤霉素在盛花初喷最有利,在结果枝开5-8朵花时喷一次,就能达到增产的目的。赤霉素有效浓度幅度很大,0.1-0.2%的高浓度也无药害,生产上常使用10-15pp米,喷施还可与0.3-0.5%尿素溶液混合根外追肥。在日平均气温23℃时喷效果最好。 2、低浓度的2.4-D也有刺激枣花的作用,花期喷5-10pp米药液,提高座果率。高浓度的2.4-D和萘乙酸有减轻落果的作用,当浓度达80pp米时,
5、会产生药害。 3、硼是柱头含量较多的微量元素,能促进花粉吸收、糖分、活化代谢过程,刺激花粉药发芽和花粉管增长,花期喷布0.2-0.3%硼或硼砂对座果率提高也有一定影响。 以上的本人多年从事果树生产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问: 我家也有一棵枣树,大概有五年了,也是光开花不结果,而且一年还开两次花,我对其进行过修枝,它还是不结果,为什么答: 青青同志: 您好! 您所咨询的问题,现答复如下: 可
6、能是由于枣树生长过旺,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调,受精不良引起的,可以通过整枝来调节,整枝方法比其它果树要容易一些。有仿椎形、开放形和宝塔形,就是把中间掏空,不要使中间的枝叶太多、太密即可。 提高枣树的坐果率可以有以下几种措施: 1、提高树体的营养水平。采果前施基肥每亩2000-3000公斤,采果时要注意保护叶片,提高树体贮藏营养,萌芽期和幼果期追施速效氮肥,保障花果的营养需求。 2、砑枣和开甲。对于壮树在盛花期进行砑枣和开甲,可以有效抑制有机养分的向下运输,提高枝叶花的养分供应。①开甲:
7、开甲的适期为盛花期,枣树第一次开甲是在地面上10-20cm处开始,用刀环剥深达木质部,宽度0.3-0.5cm;强树宜宽弱树宜窄。剥时不留残皮,剥后涂杀虫剂保护甲口。一般25-30天伤口愈合。以后每年隔3-5cm距离依次向上开甲。②砑枣:在花期用狭长利斧平砍主干,要求深浅一致,深达木质部,结果幼树一年砍一次,盛果期树每年砍3-6次,每次砍三圈,斧痕呈梅花形,每圈间隔2-3cm。 3、喷生长激素及微量元素。萘乙酸、赤霉素、吲哚丁酸均可促进枣 树坐果,其中以盛花期喷10-50ppm的赤霉素效果最好。
8、微量元素硼、锰、锌等均对枣树开花坐果有重要作用,花期喷3000倍硼砂溶液可明显提高坐果率。另外,稀土元素对坐果率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初花期、盛花期各喷一次300ppm的稀土溶液可使枣树产量大幅度提高。 4、花期喷水提高空气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0-70%时,花粉的萌发率会明显降低。开花期,北方多大风干旱,因此花期喷水可有效提高坐果率。喷水时间以傍晚最好,上午次之。中、下午效果最差。 5、放蜂辅助授粉。枣是良好的蜜源植物,花期放蜂可以协助花粉传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