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247003
大小:2.15 MB
页数:67页
时间:2018-08-02
《500kv长吉单回路送电线路毕业论文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东北电力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设计题目:长吉单回路送电线路新建工程学院:班级:姓名:指导教师:目录500KV吉长送电线路工程第一耐张段总任务书设计摘要第一章架空线力学计算及排塔定位第一节导线的力学计算4-16第二节地线的力学计算16-28第三节排塔定位29-42第二章架空线金具设计第一节确定防震措施,绘制防震锤安装图43-45第二节选择线路金具,绘制绝缘子串组装图45-47第三章电气设计48-54第四章杆塔结构设计第一节杆塔荷载计算54-63第二节断线张力荷载计算63第三节安装荷载计算63-66第四节荷载组合66-67第五节sap2000内力分析及内力验算67
2、-70第五章基础设计71-77SAP2000内力分析结果设计总结读书笔记英文翻译附录附录一导线应力弧垂曲线附录二地线应力弧垂曲线附录三导线安装曲线附录四地线安装曲线附录五杆塔风荷载计算分段图参考文献1、《架空送电线路技术规程》 SDJ3-792、《架空电力线路设计》 王力中 编3、《杆塔结构及基础》 刘树堂 编4、《高压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手册(第二版)》 东北电力学院 编5、《线路电器技术》 陈化钢 编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7、《高压架空送电线路技术机械计算》 周振山 编8、《建筑结构制图标准》 GB/T 50105-20019
3、、《架空送电线路施工》 孙传坤 编10、《送电线路金具设计》 程应镗 编11、《线路运行与检修1000问》 山西省电力公司晋城送电分公司编第一章架空线力学计算及排塔定位第一节导线的力学计算一、设计资料查询,选择导线型号1、耐张段总长6000m,高差350m,经过第七气象区。2、根据《架空送电线路设计》第8页,500kv送电线路可不验算电晕的导线最小外径为、、,本设计采用四分裂导线,选择导线型号为LGJ240/30。由《架空送电线路设计》第245页查得所选的导线(LGJ240/30)相关数据如下:导线面积,导线直径,计算拉断力,单位长度质量,由第47页查得
4、LGJ240/30导线的最终弹性系数,线膨胀系数。3、由《架空送电线路设计》第45页查得第七气象区的资料如表1-1:表1-1第七气象区资料表气象类型最大风速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最大覆冰温度()-5-40-5-5风速(m/s)300010最高气温内过电压外过电压安装事故40-515-15-20015101010覆冰厚度为b=10mm。二、计算导线比载1、导线的最大使用应力及平均应力上限计算导线的破坏应力。取导线的设计安全系数为k=2.5,则导线的最大使用应力为:。取平均应力上限安全系数k=4,则导线的平均应力上限为:。2、导线的比载计算(1)自重比载(2)冰
5、重比载(3)垂直总比载(4)风压比载,其中αF为风速不均匀系数,c为风载体型系数。当v=30m/s时,αF=0.61,c=1.1,则当v=15m/s时,αF=0.75,c=1.1,则当v=10m/s时,αF=1.0,c=1.1,则(5)覆冰时的风压比载覆冰时的风速为vb=10m/s,αF=1.0,c=1.2,则(6)有冰无风时的综合比载(6)有冰有风时的综合比载三、计算临界档距,判断控制气象1、计算临界档距可能出现最大应力的气象条件有: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最大覆冰、最大风速,它们对应的比载与应力的比值计算如下:a最低气温:;b年平均气温:;c最大覆冰:
6、;d最大风速:。2、判断控制气象把最低气温(a)、年平均气温(b)、最大覆冰(c)和最大风速(d)按比载与应力的比值从小到大排列,制成表1-2,并将以上六个档距填入下表:表1-2导线的临界档距判别表adbclad=485.84lbd=439.98lbd=325lab=145.69Lcd=0lab=284.24因a栏中无零值和虚数值,故选取a栏中最小的一个临界档距值lab=145.69,故lab=145.69是第一个有效临界档距。紧接着对第一个临界档距lab的第二个下标b代表的b栏进行判别,由于b栏只有一个临界档距lbd,且lbd=325>0,故lbd是第
7、二个有效临界档距。紧接着对第二个代表档距的第二个下标d对应d栏进行判别,由于d栏中有一个零值,故淘汰此栏。因此,有两个代表档距,它们是lab=145.96和lbd=325。当实际档距llbd=325时,控制气象为c-最大覆冰,如表1-3所示:表1-3导线的档距与控制气象关系表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最大覆冰145.69m325m三、绘制导线的应力弧垂曲线1、各气象类型对应的比载及温度如表1-4所示;表1-4气象类型与及
8、其对应的比载温度表气象类型风速(m/s)温度(°C)覆冰厚度(mm)比载(N/m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