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228029
大小:2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2
《心力衰竭并发严重心律失常66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心力衰竭并发严重心律失常66例临床分析作者:徐世刚刘明高涂国强【摘要】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发生的关系。方法:对住院66例心力衰竭患者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心电图变化、并发症和临床转归。结果:38例患者心电图显示快速心房颤动,13例为频发室性早搏,8例为室性心动过速,4例为房室传导阻滞,3例发生心室颤动。结论:心律失常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且加重心衰的严重程度。【关键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电图;病死率 心力衰竭是老年心脏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原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如风湿性心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心
2、肌病、糖尿病等,发病率之高、危害性之大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总结我院2005年6月~62006年11月间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住院病例66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14例,年龄28~69岁(平均54±0.68岁)。冠心病32例,风心病11例,高血压心脏病13例,糖尿病心肌病4例,肺心病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肌病2例。 1.2临床特征 6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劳力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轻微活动即出现气喘。主要的伴随症状有:咳嗽、咳痰15例(22.73%);水肿54例(81.18%);
3、腹痛、腹胀6例(9.09%);心慌、胸闷43例(65.15%);剧烈胸痛、血压下降2例(3.03%)。 1.3心电图表现 快速性心房纤维颤动38例(57.57%),频发室性早搏12例(18.18%),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例(6.06%),室性心动过速6例(9.09%),房室传导阻滞4例(6.06%),心室颤动2例(3.03%)。 1.4诊断标准 心力衰竭根据Framingham6诊断心力衰竭标准[1],参考Braunward《心脏病学》[2]。心律失常根据黄宛主编《临床心电图学》诊断标准[3]。 2结果 在各型心律失常中,心
4、房颤动作为心力衰竭的主要诱因,为最常见,占病例总数的57.57%;冠心病作为目前最常见的心脏病,已构成危害人民健康的严重疾患,其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病死率逐年提高。在该组病例中,2例心室颤动均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入院后早期即出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分别于18h和59h后死亡。 表1显示,在心力衰竭病人中,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缺血、高血压、心瓣膜损害、缺氧、糖尿病等有着重要的关系,其比例分别为32例(48.48%)、13例(19.7%)、4例(6.06%)、26例(39.4%,此26例病人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动脉血气分析
5、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且不同病因所致心力衰竭,其心律失常发生率、类型、死亡率,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 表1不同病因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统计(略) 注:所有心衰病例,其心律失常发生率、年龄、性别、类型,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6 表2一般统计学资料(略) 3讨论 通过对本院66例心力衰竭病人的观察,均有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100%),心律失常作为一项独立的因素起着诱发和加重心衰的作用。其中,心房颤动比例最大(38例,占57.57%),多项研究提示老年人(≥65岁)其房颤发生率显著提高,提示房颤发病
6、率的增长可能与老年人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心病以及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有关。房颤作为心力衰竭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加重了心脏的负荷,影响心输出量,增加了心肌耗氧量。另一主要危害是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及血栓栓塞,尤其是脑卒中,常常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 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心室颤动则严重干扰了血流动力学及心肌电生理代谢,导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心源性休克(阿6斯综合征)。特别是严重的心脏基础疾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出现上述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通常是其24h
7、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表2中显示出该组病例死亡的主要因素主要为严重的心力衰竭合并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24例。多项研究提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以及反复的呼吸道感染、电解质紊乱、严重的贫血等均可诱发心律失常,更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应充分引起广大医务人员重视。【参考文献】 1AyerGM.Newconceptsinatrialfibrillation.JIntervCardElectrophysiol.2000,4(11):155~161. 2EugeneBraunward,主编[美].陈灏珠,主译.心脏病学—心血管内科教科书.第5
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9,333~799. 3黄宛,主编.临床心电图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5):168. 4SergiyL,ChristainM,VolkerK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