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年轻护士安全防范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年轻护士安全防范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 目的了解年轻护士发生安全防范能力不足的原因。方法将2009年11月至2010年6月我科年轻护士在科内发生的12例护理安全投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其发生与年轻护士专业知识欠缺、临床操作不熟练、应急应变能力差、工作缺乏条理性、环境角色适应不良、职业意识及法律意识淡薄有关。结论加强年轻护士岗前培训、强化其法律意识及职业意识、尽快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提高年轻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预防护理纠纷发生。【关键词】年轻护士;防范能力;分析对策 近几年由于部队的精简整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内涵的扩大,科室床位增加,
2、护理人员缺乏,刚毕业的护生不断的充实到目前人员不足的护理队伍中,导致护理人员的年轻化。为探讨护理投诉的原因,我们对28起投诉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 1一般资料5 我科2009年11月至2010年6月科内投诉12例:(1)解释沟通不到位2例,占投诉比例16.67%;(2)服务主动性差,占4例,占投诉比例3.33%;(3)投诉护士静脉穿刺技术差3例,占投诉比例25.0%;(4)危重病人观察能力不足2例,占投诉比例16.67%;(5)护理法律意识淡薄引发的纠纷1例,占投诉比例8.33%。 2原因分析 2.1专业知识不扎实,操作不熟
3、练年轻护士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积累,缺乏评判性思想及观察能力,临床上遇到问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病情演变观察不到位,不能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不理解治疗方案、护理目的、机械地执行医嘱。护理指导和健康教育不全面,技术操作不熟练,插尿管时将尿道口撕裂,备皮时将病人皮肤刮伤,抽血标本不符合要求等。 2.2工作应变能力差,严重影响护理质量缺乏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能力,表现在对急诊病人处置不力,对科内设备的使用,故障的排除以及心肺复苏的程序与方法未完全掌握,肠道准备不彻底,不熟悉急救药品的作用与用法,抢救病人时紧张,与医生的配合不默契。对危重病人观察
4、不到位:吸氧管脱落,心电监护仪连接处松动,监测故障不能及时排除,未按要求时间翻身或翻身不当造成皮肤压疮,对躁动病人未按管理要求做好四肢约束,自行将胃管拔除等。5 2.3工作条理性差,不能统筹兼顾新护士单独值班遇到患者较多时,工作无条理、无计划,心中无数,顾此失彼,忙乱无序。表现为漏做定点治疗,漏测生命体征,交接班不仔细、不全面,不能按等级护理要求巡视患者,液体外渗未及时发现。 2.4人际关系不协调,心理压力大年轻护士由于缺乏有效沟通的技巧,人际关系不协调。踏入工作岗位后,面临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同事,产生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不能适应从护生到护士
5、的角色转变,心理压力大。同时由于频繁的昼夜倒班,生活节律紊乱,加上年轻好动,下夜班休息却出去玩耍,导致精神疲惫,工作状态不佳而出现护理缺陷[1]。 2.5责任心不强,职业意识及法律意识淡薄个别新护士上岗后,发现护理工作又脏又累而且繁琐,对职业的满意度大大降低,往往出现消极情绪,工作不安心,容易烦躁或激动[2]。 工作中查对不认真、观察不仔细、巡视不及时,从而发生护理缺陷;个别新护士粗心大意,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和交接班等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表现为非抢救患者执行口头医嘱;造成给药途径错误;危重患者床头交接不认真、未严格按照分级护理要求巡视患者
6、致护理并发症;医嘱交待不准确,如需禁食,患者理解成进食,延误检查或手术。 3对策5 3.1加强岗前培训,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法律意识重点抓好年轻护士岗前培训,缩短其对环境、角色适应时间,指导学会调控负性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上岗前护理部统一对新护士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学习,护士行为规范,语言沟通技巧,礼仪培训,护理缺陷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利用案例分析讲道理,使年轻护士明确自己的合法权益,了解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用法律观念自律职业行为,有效地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 3.2注重应变能力的培养组织年轻护士认真学习应急风险预案,
7、让其熟悉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及方法,并对各种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进行模拟场景训练,加深印象.护士长在护士试用期严格考核,在其熟悉掌握各种抢救设备的性能,抢救药品作用及用法后,方能单独值班。 3.3制定年轻护士培训计划护士长根据科室特点制定系统的业务培训计划。首先抓好基础操作训练,如:吸氧,吸痰,输血,导尿等,其次强化专科技术培训,如心电监护仪,微量泵,抢救演习,待年轻护士具备独立操作能力时方能上岗,同时利用业务讲座,业务查房,读书报告会等形式强化理论学习,并定期考试,逐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5 3.4合理调配人力资源首先护士长排班时注意新
8、老护士合理搭配,以便遇到特殊情况互相配合。其次根据不同护龄,安排不同的班次和工作任务,如有危重患者或患者较多时,可适当增加护理人员,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