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课程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论文池州市茶产业论文学生姓名:徐皓冉学号:20115041学院:经济学院专业年级:金融2班题目:池州市茶产业评阅教师:侯茂章2013年 1 月6第页共6页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论文池州市茶产业摘要我市是全国著名的优质茶产区,生态环境优越,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十分适宜发展高品质优质绿茶和世界三大高香茶之首的祁门红茶。目前,我市的东至县、石台县已列入全国茶产业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我市生产的九华佛茶及祁门红茶远销东南亚、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茶叶是我市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茶叶生产涉及全市38个
2、重点乡镇、近10万农户、30万茶农,截至2010年底,全市拥有茶园24.7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4.7万亩),茶叶总产6768吨,茶叶总产值3.09亿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820元。加快我市茶产业发展,对促进我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山区茶农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保护农业生态境、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建设生态池州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关键词茶;振兴;经济;6第页共6页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论文池州市茶产业一、充分认识振兴茶产业的重要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茶产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集中表现在,投入不足、基础
3、薄弱,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小,茶叶清洁化加工水平低,规模企业较小,设备落后,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份额低,茶文化氛围不强,缺乏池州特色的茶文化作为统一对外宣传推介的媒介,茶旅游、茶食品生产才刚刚启动,产业链延伸不够。为此,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扶持力度,振兴池州茶产业。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优化结构、树立强势品牌,以产业化为手段,以增加茶农收入为目标,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标准化名优绿茶、祁门红茶生产基地,加快标准化茶叶加工厂、茶叶专业市场、
4、茶叶龙头企业建设,立足生态、资源、文化优势,实施优质化、品牌化、产业化三大工程,提升池州茶叶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打响品牌,使茶产业真正成为池州市山区农民的支柱产业,安徽省农业的优势产业。(二)发展目标。从2011年开始,实施池州市振兴茶产业工程。未来5年,新开辟无性系良种茶园5万亩,改种换植4万亩,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比重提高到40%以上,茶园总面积达到30万亩,新建、改扩建标准化茶厂300座,清洁化加工能力占总加工能力的75%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100%,实现茶叶无害化生
5、产,茶叶总产1.5万吨,茶叶总产值15亿元,其中茶叶初级品产值9亿元,名优茶总产、总值分别占茶叶总产、总值的40%、80%,培育2家以上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创建2个中国驰名商标,建成年销售额超亿元的茶叶专业市场3个,建设池州茶城、茶博馆,全市茶农年人均茶叶收入3000元。三、主要任务(一)实施优质化工程1.以两山两坑为中心,构建茶叶优势区域。以九华山、仙寓山、肖坑、马坑为重点,按照全国茶叶标准园建设的要求新建茶园,淘汰一批立地条件差的低产茶园,建成上规模、有档次、宜机采的高标准的茶叶
6、生产基地,按照农业部规划要求,在未来五年建设无性系良种高效茶园5万亩,每年以1万亩推进,6第页共6页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论文池州市茶产业改造老茶园4万亩,每年以0.8万亩推进。2.巩固扩大现有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为配合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发展,一是巩固扩大我市现有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使育苗基地年出圃无性系良种苗0.5亿株以上,为每年发展1万亩的无性系良种茶园提供苗木保障。加快培育当地茶树良种,建立当地茶树资源圃。二是加快现有低产茶园的改造步伐。通过去杂去劣、改种换植等手段,提高良种覆盖率,2015年全市无性
7、系良种茶园覆盖率达到40%以上。3.加快产品优化,促进产品升级。加快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建设实现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提高名优茶的产量与质量。2011,2015年建成标准化、清洁化茶叶加工厂300座,其中,新建加工厂120座,改扩建加工厂180座,。同时淘汰200座设施、卫生条件差的作坊式加工厂,底改变初制加工设施条件差、加工质量不稳定的现状。在茶叶制作,其是名优茶的制作方面实现规范化生产,贯彻实施名茶相关标准为手段,及名优茶标准化制作技术,以制订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为保障,茶叶制成品达到优质、安全、高效。
8、充分利用池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加茶叶农残检测项目,茶叶日常检测提供保障,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茶“三品”相关标准贯彻、实施力度,加快认证步伐,确保2015年“三品”茶叶认证率达到100%,其中有机茶、绿色食品茶达到50%以上,建立生产、加工、销售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确保茶叶产品全面实现无害化生产,通过实施优质化战略,提高池州茶叶的品质与竞争力。(二)实施产业化工程1.扶持发展茶叶龙头企业。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对现有市级龙头企业给予政策、资金、项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