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216572
大小:7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02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1_4)参考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传染病护理学作业答案作业练习一一.填空题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患者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3.出生时164.麻疹甲型肝炎5.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6.牛痘苗天花7.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二.名词解释1.又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infection),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出现任何症状、体征,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2.又称临床感染(clinicalinfection),病原体进入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
2、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3.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这段时间。4.传染病患者有传染性的时期。三.简述题1.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s)与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diseases)均系由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传染病则是指由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是感染性疾病的一部分。而感染性疾病虽有特定的病原体,但不一定有传染性。2.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有以下特征:(1)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的强度与广度可分为散发性发病、流行、大流行与暴发流行。(2)季节性:不少传染病的发病率每年有一定的季节
3、性升高。主要是由于气温的变化与媒介昆虫的繁殖或传播方式易于实现有关。(3)地方性:有些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由于中间宿主的存在、地理条件、气温条件、人民生活习惯等原因,常具有地方性。(4)外来性:某些传染病在国内或地区内原不存在,可由国外或外地而来的外来人口或物品从流行区带入。(5)人群分布性:有的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可与年龄、性别、职业密切相关。3.出疹性传染病的皮疹从形态上可分为下列4类。(1)斑丘疹:为小片状红色充血疹,稍隆起,压之退色,常互相融合。见于麻疹、风疹、伤寒的玫瑰疹亦属于斑丘疹。(2)出血疹:瘀点一般直径小于2mm,而瘀斑大小不等,甚至成片出现,由
4、鲜红色转为暗紫色,压之不退色,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3)疱疹或脓疱疹:疱疹隆起皮肤,内含浆液,疱疹如有感染,浆液混浊者称脓疱疹。见于水痘、单纯疱疹、带状疱疹。(4)荨麻疹:呈斑块或片状,粉红色或肉色,隆起,周围可有红色晕圈大小不定,有痒感,不破溃,见于病毒性肝炎、血清病。4.传染病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有:体温过高—与感染,频繁抽搐,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有关。护理措施:①检测体温变化,观测热型及伴随症状。②休息,传染病患者在症状明显时多表现高热,应严格卧床休息。③病情观察,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④口腔皮肤护理,⑤降温措施,可采用物理降温,有皮疹的
5、患者禁用乙醇擦浴,避免对皮肤的刺激。⑥病因治疗护理,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需进行病原治疗。⑦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发热的原因,诱因及物理降温的方法。营养失调—与摄入不足,消耗增多有关。护理措施:①可给予易消化高热量,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②对危重患者应喂食,昏迷患者采用鼻饲,甚至静脉营养。③遵医嘱给予止呕,止泻,促进消化。④肝肾损害时,注意调整蛋白质,水盐的供应。⑤教给患者及家属营养知识,指导食物选择和制备方法。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病原体,毒素引起血管受损有关。护理措施:①保持皮肤和手的卫生,防止继发感染。②注意床铺的干燥,整洁。③昏迷患者应定时翻身,防
6、止局部受压。④皮肤瘙痒时,局部涂炉甘洗剂。⑤皮疹结痂后不能强行撕脱。⑥避免吃辛辣刺激食物腹泻—与肠内病原体感染,肠蠕动功能失调有关。护理措施:①严格执行消化道措施。②卧床休息,减少肠蠕动及能量的消耗。③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④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以免发生水,电解质平衡失调。⑤大便次数,量及性状等应详细记录。⑥做好肛周皮肤的护理。⑦加强饮食护理,⑧药物治疗的护理,注意药物的剂量,使用方法,给药途径及时间,疗效及不良反应。急性意识障碍—与脑组织受损有关。护理措施:①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志的变化。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物及呼吸道分泌物要及时取出,定时
7、翻身排背。③注意安全,专人守护。④注意水,电解质及营养需要。⑤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及物品。⑥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包括皮肤黏膜护理,口腔护理,眼睛护理,泌尿系护理及肢体瘫痪者的护理。织灌注量改变—与内毒素致微循障碍有关。护理措施:①绝对卧床休息,禁随意搬动。②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③观察皮肤出血情况。④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输氧。⑤尽快建立静脉通道,保证输血通畅。⑥背齐各种抢救药品及物品。⑦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潜在并发症—呼吸衰竭。护理措施:①密切观察血压,脉搏,瞳孔的变化。②保持呼吸道通畅。③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④准备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包等。⑤遵医嘱使用脱水
8、剂,呼吸兴奋药等。⑥遵医嘱抽血测血气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