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带导丝胃管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带导丝胃管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总结带不锈钢导丝胃管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0例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均采取导丝法置管。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置入带不锈钢导丝胃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5%。结论带不锈钢导丝胃管能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废弃物再用,并操作省时,可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关键词】颅脑外伤昏迷胃管置入护理神经外科昏迷患者(GCS评分<8分)常需留置胃管给予鼻饲流质补充营养,观察有无上消化道出血等。由于昏迷病人吞咽反射迟钝或消失,置管时不能配合吞咽,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舌根后坠、痰液积聚,无法自主咳出。患
2、者个体差异大,种种原因均影响胃管的顺利插入。我科根据患者病情,对40例昏迷患者采取导丝法置管,效果良好,总结如下:1方法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40例(GCS评分<8分),其中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1.06岁,其中脑出血1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弥漫性轴索损伤11例,均经CT或MRI确诊,深昏迷16例,浅昏迷24例,均采取导丝法置管。1.2胃管置入方法41.2.1导丝准备取将经神经介入治疗中废弃的不锈钢导丝一条,予高压蒸汽灭菌,导丝长度超出胃管15cm。胃管内注入石蜡油起润滑作用,将导丝插入胃管,插至离胃
3、管头端5cm处即可,不穿出胃管头端的侧孔。1.2.2鼻胃管置管操作方法按基础护理操作标准进行,首先将口、鼻腔内分泌物、血液等洗净。胃管尾端用血管钳将导丝和胃管固定,从鼻腔缓慢插入,胃管的置管长度按常规插入45-55cm,但临床实践中,操作者多次验证此长度未达到胃内的理想位置,护理人员将胃管的插入长度在常规的基础上延长5-10cm后置入[1];以一手于鼻腔外固定胃管,另一手松开血管钳,缓慢抽出导丝,证实胃管在胃内,以胶布固定胃管。2结果使用导丝法置管40例,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38/40)。操作时间最长9秒,最短5秒,平均6.8秒。在置管操作过程中病人不增加痛
4、苦,无不良反应发生。3讨论为了减少胃管插入及留置时间对口、鼻、咽、食管的损伤,同时也为了增加病人在胃管留置期间的舒适度,胃管多由质地柔软的聚氨酯或聚四氟乙烯制成,但是质地较软的胃管给插入过程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无法取得配合的昏迷患者,质地较软的胃管经鼻盲探常易受阻盘曲在口腔。或由于病人躁动,往往增加病人的鹕恕5妓糠ㄋ鹕诵。奖憧旖荩页晒β矢摺O稚窬4饪苹杳曰颊吡俅仓胁扇〉妓糠ㄖ霉艿奶寤嶙芙崛缦拢?3.1导丝法置入胃管体会介入导丝质地刚柔,导丝插入胃管内起支撑胃管作用,可增加胃管硬度,使胃管通过咽部时能够增大弧度,使胃管前端贴着咽喉壁插入更容易进入食道,
5、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从而提高了插管的成功率[2]。此方法不会加重其病情。可一人特殊体位配合,对于禁止移动的患者不会操作,减轻当班护士的压力;常规备物,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较喉镜明视置管法[3]节省用物、简便安全、成功率高,操作方便快速,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烦躁不安的病人首先应该给予镇静,以免喉头肌肉紧张妨碍胃管置入;②操作前需要将口鼻腔分泌物吸除,将胃管表面涂抹足够的石蜡油;③导丝尾端应用血管钳固定,以免在置入过程中导丝移位损伤食管或误入气管;④在应用这种方法时,最为严重的后果是误入气管和强行插管引起
6、呼吸骤停[4]。因此动作要轻柔、缓慢,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3.2鼻饲的护理3.2.1颅脑损伤病人长期不能进食,不能适应高脂肪、高蛋白、高渗透压溶液,常出现非感染性腹泻。因此,置胃管后前几天应先喂温开水,待病人胃肠恢复正常蠕动后方可给予高营养饮食。3.2.2病人鼻饲后易受细菌感染,应严格无菌操作配制营养液,且不能放置过久。3.2.3鼻饲病人应观察有无呛咳,此类病人常有胃内容物反流误吸的可能,应遵循少食多餐原则,注食前适当抬高床头,注食速度缓慢。此外如有胃潴留,可延长鼻饲时间或减少鼻饲量。3.2.4食物温度适宜,每次鼻饲管应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可抽取胃液,同
7、时抽出胃内空气;每次鼻饲完毕应注入少量温水,冲洗胃管以防食物滞留、浓缩、干燥阻塞胃管。4对这种患者置管的危险及利弊一定要告知其家属,以免在置管时出现不良反应引起家属的恐慌,影响护士的正常操作而导致置管失败。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医疗文件中对这种侵入性操作要求患者家属的同意和签字[5]。操作时如果经管医生能参与操作的全过程,可以增强护士的信心,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参考文献[1]苏青,王青,来玉民,等.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水平卧位胃管置入法.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160.[2]范建群,白姣姣.特殊病例插胃管的方法.护士进修杂志,1998,
8、13(6):5.[3]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