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的性别缺失.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的性别缺失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观 性别教育 性别缺失 论文摘要:性别教育是高校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恋爱观包含着深刻的性别内涵,如能在恋爱观教育中进行性别差异教育,将使恋爱观教育和性别教育达到双赢的结果。因此,有必要针对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的性别缺失,更新教育观念,利用多种渠道,强化性别角色培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大学生性别教育,顾名思义,也就是教育大学生如何成为“男人”和“女人”的教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和女人诞生的时期”,[1]可见大学时期是性别意识
2、养成的重要时期。以学生最关注的性别问题为切入点,会使性别教育事半功倍。恋爱观不仅是学生中最敏感的话题,同时也包含着深刻的性别内涵。通过对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性别问题的透视,促使教师在面对教育问题时养成性别筛选与判断的能力,强化大学生正确恋爱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将使恋爱观教育和性别教育达到双赢的效果。 一、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性别教育缺失的主要表现 1.教育理念上的缺失 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恋爱期望值不高,疏于管教,恋爱观教育精力投入严重不足。在教育中,也是采取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忽视两性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对性别教育在个性的培养、人格的健全中作用的认识没有达到应有的
3、高度。一些教育者认为大学生已到了谈情说爱的年龄,由恋爱带来的困扰、纠纷和伤害等问题,是恋人间的个人隐私,不属于教育管辖的范围,因而不以为然或者难为情,对学生恋爱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处理缺乏性别视角,对女生怀孕、人流等突出问题故意回避,致使大学生恋爱观很少得到纠正,两性人格教育流于表面,流于形式。 事实上,性别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一样,都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人们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实现性别平等和性别公平的重要保证。然而,从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的性别缺失,反映出教育者对性别教育的的轻视和麻木。相比而言,西方作为性别教育的发源地,许多国家在政府和学校
4、领导支持下,建立了性别教育的教学、研究机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50多个国家先后建立了性别学学科,许多国家还将女性学纳入了主流学科。[2]我国台湾省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性别教育,现在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起来。性别教育研究学者顾燕翎与周颜玲都曾在研究台湾的性别教育发展史时提出了台湾性别教育研究的阶段论,其中,顾燕翎提出“第一阶段:全然忽视女性经验、历史的无知期,女性意识尚未形成(womenlesshistory)”,后来周颜玲总结的“第一期为未显著期(InvisiblePhaseorWomenlessPhase),谨守传统男性主导的学术规范,缺乏妇女相关
5、研究”,这相当于顾燕翎说的第一阶段。[3]或许,两人的阶段论正指明了现阶段我国大陆的性别教育状况。由此可见,高校性别教育研究的迫切性不言而喻。 2.教育内容上的缺失5 学校考核学生以学科成绩为主要指标,教育突出知识技能的传授,对触及学生心灵的问题教育引导不够,在知行统一的育人过程中两性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挥。在各种形式的恋爱观教育中,缺乏对性别问题的全面关照,对男生与女生的教育完全是一样的,对两性交往、恋爱中的社会期待、性行为对两性生理心理影响、婚姻家庭中两性的角色和地位等等问题,重视和关注不够,没能引起学生思考,教育中只谈道德要求,不讲人性关怀,只
6、谈一般原则,不讲具体技巧,使大学生面对恋爱婚姻中的实际问题时容易脆弱和迷茫。 为了了解现代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笔者曾在2003年底以茂名学院学生为调查主体,以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对378名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获得较为全面的性知识的渠道性别差异较显著,“通过科学的书籍、报刊杂志、电影电视、文学作品”获得的男生为59·6%,女生则是69·9%,超过男生10个百分点,通过“学校课堂”获得的男生为3·8%,女生则是14·7%,同样超过男生10个百分点,通过“同学朋友”获得的男生为6%,女生则是11·2%,超过男生近6个百分点,通过“色情网站、光碟、书籍”
7、获得的男生为28·9%,女生则是2·8%,男生远远超过女生26个百分点。 对“如果在学校开展性教育,您自己还需要哪些知识”,有82%的学生选择“异性交往/恋爱心理”,其中女生占92·3%,男生83·4%。性知识、异性交往和恋爱心理等知识都是性别知识的基本内容,这些数据表明,一方面,大学生对性知识、两性交往和恋爱等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但课堂上能提供给他们的知识非常有限,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女生获得性知识的渠道主要依靠正面的学校教育和科学领域,男生获得性知识的过程中,色情网站、光碟和书籍等不良渠道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须引起教育者的
8、高度重视。 3.教育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