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逆散配合针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四逆散配合针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观察【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 四逆散 针灸疗法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属中医“胃脘痛”、“嘈杂”等范畴。自1998年起,笔者运用四逆散配合针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来自广东医学院门诊部,将其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21~62岁,平均37.24岁;病程2~12年,平均5.3年。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19~61岁,平均38.14岁;病程1.5~14年,平均5.7年。2组患者的胃镜检查均可见胆汁反流及胃黏膜呈急性活
2、动性炎症。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6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1]:①持续性中上腹饱胀或钝痛、烧灼痛、嗳气、泛酸、恶心或吐苦水;②胃镜检查可见幽门有胆汁反流或胃黏液呈黄色;③镜下见浅表性胃炎或伴食管下段、胃黏膜充血糜烂。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1]中的肝胃不和证型标准。主症:①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②嗳气频繁;③嘈杂泛酸;④脉弦。次症:①胃镜示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②胆汁返流;③舌质淡红,苔薄白。具备主症3项加次证1项,或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2项,证型即可确
3、定。 2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予四逆散加减(柴胡、枳实各6g,白芍10g,甘草6g),胃脘胀甚者加木香、香附各10g;痛甚者加金铃子、延胡索各10g;呕吐明显加姜半夏10g、代赭石20g;气虚乏力加党参、白术、黄芪各10g;挟瘀血者加丹参、蒲黄各10g;泛酸者加乌贼骨20g、浙贝母1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饭后温服。②针灸疗法:取足三里、太冲、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胃络瘀阻加膈俞、血海。手法均为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min,每日1次。 对照组:予吗丁啉,每次10mg,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雷尼替丁每次150mg,每日2次早晚口服。6 2组均以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统计疗
4、效,停药半年后随访统计复发情况。 3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1]拟定。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复查胃镜胆汁反流消失,食管下段或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复查胃镜胆汁反流明显减少,食管下段或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好转;有效:症状、体征改善,复查胃镜胆汁反流减少,食管下段或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无变化;无效:症状、体征、黏膜组织学无改变或加重者。 3.2临床疗效 治疗组32例中,痊愈13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3例,痊愈率为40.6%,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32例中,痊愈8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
5、效4例,痊愈率为25.0%,总有效率为87.5%。2组临床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 3.32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6 (见表1)表1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例(略)]注:2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 3.4复发情况 治疗组复发(停药半年内症状、体征又复发或加重)者4例,占总有效率的13.8%,对照组复发者13例,占总有效率的46.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4典型病例 患者,女,37岁,2003年5月12日初诊。患者胃脘部胀痛反复发作3年。近2个月来,因情志不遂,加之饮食不慎,胃脘胀痛又作,痛
6、连两胁,并放散至背部。伴有嗳气频繁,嘈杂,口苦纳少,时有呕吐苦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1周前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辨证为肝胃不和。治宜疏肝利胆、理气和胃止痛。处方:柴胡、枳实各6g,白芍、金铃子、延胡索各10g,春砂仁(后下)6g,乌贼骨20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3次饭后温服。针灸取穴:足三里、太冲、脾俞、胃俞、肝俞、胆俞。手法为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min,每日1次。治疗76d后胃脘疼痛、嗳气明显好转,口苦及呕吐等症状减轻。宗上方加减治疗1个月,胃痛、嘈杂、口苦及呕吐等症状消失,纳食基本正常。复查胃镜,未见胆汁反流,胃黏膜炎症基本消失。随访2年,胃
7、痛未发。 5讨论6 胆汁反流性胃炎多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及经络功能失常有关。脾胃居于中焦,主司受纳消化功能,而这一过程有赖于肝之正常疏泄,借肝气之疏泄,胆汁随胃气下行顺降入肠以利消化。若忧思恼怒、情志失畅等因素,使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常,胆液不循胃气下降肠腑助消化,反上逆于胃而表现出胃脘胀痛、嗳气、恶心呕吐、胃灼热感、嘈杂泛酸之症。四逆散功能疏肝解郁、和胃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抗肝损伤、利